我家小團兒是個性格比較外向的孩子,從2歲開始,每次進電梯,都會主動和里面的人打招呼:“嗨!”,兩歲半開始,就有人說她說話清楚,雖然都是些短語,但是發音清晰,詞義搭配也正確,再往后就有越來越多的人驚訝于她說話好,起初我以為是客套話,但是聽人們說得多了,我才意識到可能她真的比同齡人要強一些,所以開始留意這件事情,仔細觀察了一段時間之后發現,她的確比同齡人強一點點,可能和平時自己的教育習慣有關,所以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仔細回想了一下,總結出以下4點:
一、 多和孩子交流;
二、 多用成人語,少用兒語;
三、 不要替孩子說話,讓他自己表達;
四、 大人說話要發音清晰,邏輯清楚,句意完整,不慢不急。
下面結合我的生活,給大家講講這4點我是怎么做的。
1
我本身喜歡孩子,所以當自己的孩子來到這個世界的時候,最迫切的需求就是與孩子溝通,只要她醒著,我陪她的時候就會和她說話,有人可能納悶,一個不會說話沒有反饋的小孩,你和她說什么呀?
能說的東西可多了去了,比如我們躺著一起曬太陽的時候,我就會說:“現在是白天,因為太陽出來了,陽光曬在身上暖暖的,是不是很舒服?”同時用手撫摸她的小肚皮還有小腳丫,把說的內容和實際聯系起來。
還有,換尿不濕的時候,我會說:“你的尿不濕已經有很多尿了,穿著會不舒服,爸爸要給你換一個尿不濕,就是這個東西。”然后讓她的小手摸摸尿不濕,接著說:“爸爸要把你身上的尿不濕脫下來,不要害怕,啊,然后再穿一個新的,先穿左腿,再穿右腿。”邊說邊做著同樣的動作,把它和聲音聯系起來。
這個階段,孩子并不能理解語義,我們只需要發出聲音,并且讓聲音和一些活動有聯系就可以,在這個過程中,我個人認為,孩子應該是能明白,發出聲音是在和他互動,所以當他想要和大人互動的時候,也會試圖去發出一些聲音,就是我們所能聽到的孩子咿咿呀呀的聲音了,所以當孩子發聲的時候,一定是需要“溝通”了。最明顯的就是孩子哭,不是餓了,就是哪里不舒服了,或者拉粑粑需要大人幫著清理了,這就是嬰兒最初的和大人的溝通方式,大人一定要及時予以反饋。
2
還有,很多人和孩子說話的時候喜歡用兒語,覺得和小寶寶說話自己也要萌萌噠,才能和他在同一個頻道交流。在嬰兒初期,可以這樣做一段時間,畢竟對于嬰兒來說,發出疊字的聲音要簡單一些,更容易學一些,會增加他表達的欲望。
但是到1歲左右孩子快能蹦字兒的時候,就盡可能多地去說成人語,比如包子就不要說成包包,小手不用說成手手,直接表達正確的方式,孩子學會的也就是正確的方式,可能不會那么萌了,但是對于日后語言的學習與運用還是很有幫助的。
3?
當孩子學會一些簡單的詞匯之后,他是有意愿去自己表達的,但是由于學得“不扎實”,所以想說的時候,總是會在小腦袋里花時間搜索需要用的詞匯,這個時候大人一定要有耐心去等,等他找到自己認為對的詞語,然后讓他自己說出來。
比如,孩子想要一個玩具,他會用手指著眾多玩具里的一個,說:“要!”,這時候我會問:“你是要熊么?還是要狗?”說到哪個動物的時候要用手把哪個動物指出來,不要只是光用聲音問,要不然孩子不會把物體和聲音聯系起來,當他看到大人指的動物是他想要的,并且發出了一個聲音,他就會鎖定那個聲音并且記住,然后重復大人的聲音“熊”,這樣以后再要的時候不用大人輔助,他也能用聲音表達出來了。
這個輸入的過程需要很有耐心,有這么一件事,家里有大一些的寶寶的家長應該深有體會,當遇到小孩感興趣的故事書時,他會反復讓你讀上十幾二十幾遍,以便把這些聲音“錄入”自己的聲音庫。這時候就很考驗家長的耐心了,因為有的繪本很簡單,都是很基礎的詞匯和句子,比如“你看,誰來啦?是小貓來啦!”下一頁,又一句“你看,誰來啦?是小狗來啦!”,讓你沒完沒了的讀,沒耐心的人真的會崩潰的。
但是無論怎樣,孩子這時候是有強烈的輸入需求的,而且迫切地想要把這本書“吃透”,那我們就要很有耐心地一遍一遍地去幫助他完成心愿。
突然有一天,你會發現,他能把這本書自己講出來了!那種喜悅的心情,難以言表。
4
我之前寫的一篇文章《孩子面前,好好說話》里面提到過語言環境的重要性,孩子就像個復讀機,他會把所有聽到的東西默默地記錄到小腦袋里,然后到一定時候就會大量地輸出,所以稍加留意你就會發現,大人怎么說話,孩子就會怎么說話。
如果大人說話的時候能做到發音清晰,邏輯清楚,句意完整,不慢不急,那么以后孩子說話的時候也能做到。
一個地區有一個地區的語言習慣,就拿東北來說吧,說話很慵懶,口腔不積極,能不張嘴就不張嘴,舌頭能平放著堅決不翹起來,所以東北話你聽起來就有很多平舌音,在這個環境里聽習慣了不以為然,一旦到外省了,或者上電視了,這個特點就會很明顯,聽著不舒服。
所以和孩子說話的時候一定要做到邏輯清楚,句意完整,因為孩子是在學話的階段,讓他先把正確的學到了,之后再去明白還有可以省略的內容,這樣,他也能知道日常對話中省略的是哪些內容,溝通起來不會出差錯。
有一天,我帶團兒在樓下玩,有個小朋友很乖,吃完東西的一個塑料袋,自己要跑到垃圾桶那扔進去,嘴里念叨著:“扔里!扔里!”,小孩的個頭應該還夠不到垃圾桶邊兒,所以他的姥姥跟過去說:“來,姥抱扔!姥抱扔!”孩子總和老人在一起,是能夠理解其中的意思的,但是如果換一個人呢?比如在幼兒園,小孩想讓老師抱著扔垃圾,說:“抱扔!”,對于沒聽過這樣簡略句子的人來說,是會聽不明白的。
教孩子語言,為的是讓他有能力與外界溝通,不單單是自己一家人,所以教的時候一定要注意語言的邏輯和完整,比如上面的例子,老人可以對孩子說:“因為你矮,還夠不著垃圾桶,所以姥姥抱著你扔吧!”,成人可能會覺得這么說話有點啰嗦,但是要看說話的對象嘛,對一個孩子,還是盡可能“啰嗦”些吧。
最后一點,要做到不慢不急。有的時候,大人怕孩子理解力跟不上,所以說話的時候語速特別慢,初次給他講一個詞的時候,可以這么做,之后再提到同樣的詞就完全沒有必要了,人的大腦是很強大的,處理這點信息綽綽有余。同時說話也不能太急,說得太急往往語句混亂,斷句會有問題,而且不控制氣息的話讓人聽著很壓抑,給小朋友帶來的影響是,他也想像大人那么快地說話,但是嘴跟不上,就會出現常見的“嗯、嗯”這樣的語言惡習,嚴重者可能會導致口吃。
以上就是我的一些心得,再來回顧一下:
一、 多和孩子交流;
二、 多用成人語,少用兒語;
三、 不要替孩子說話,讓他自己表達;
四、 大人說話要發音清晰,邏輯清楚,句意完整,不慢不急。
希望大人能有耐心地教孩子,希望孩子能清晰地表達自己的思想,一起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