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邦登基后,長期在戰場上綁緊的弦還沒放松,陸賈等一幫儒生不識時務地在他面前談論《詩》、《書》,劉邦很不耐煩罵道:“我的天下是從馬上得來的,靠這些《詩》、《書》能打下天下?”陸賈大聲說:“天下從馬上得來不假,難道治理天下也需要在馬上?商湯、周武王逆勢而獲得天下,治理則用順勢,文武之道并用,才能長久平安”。劉邦聽后盡管不高興,還是聽從陸賈建議,漢朝漸漸強盛。
? ?不過馬上治天下的慣性不是那么容易改變的。前幾十年,搞建設時常用戰役來命名,這戰役那戰役等等,到了改革開放時期,戰役似乎不合時勢,改戰役為工程,希望工程、三峽工程等等。無論戰役或者工程,皆有馬上治天下之嫌。最近幾年,戰役之類的稱號幾乎絕跡,各類工程也呈衰微之勢,但是又一新名詞橫空出世,這個名詞就是將各種工程任務劃分戰區分區進行。
? ?最近在微信上看到一張圖片,是某地進行拆遷改造,當地成立了拆遷改造指揮部,然后劃分了幾個戰區,每個戰區任命了總指揮、確定了拆遷時間,十分嚇人。去年,某市決定實施“五大建設、五大戰區、十二項重點工程、五大行動”,五大戰區是這樣劃分的:東部褚河—高鐵站為第一建設戰區,城西沙陀湖(含城西教育綜合體)為第二建設戰區,城北高校科技園、城東醫藥健康產業園、西部神垕鳩山旅游開發為第三、四、五建設戰區。
? ?我相信這些將拆遷建設以戰區命名的初心是好的,但是戰區是什么?戰區就是作戰區域,既然是作戰區域,那么戰區的對立面或敵人是什么?將拆遷劃分戰區,不用說拆遷戰區的敵對面無外乎建筑與建筑擁有者,他們是作戰對象嗎?需不需要法律對他們進行界定?
? ?建設戰區的對象是什么?市場、自然與生存其中的人們。前幾年,國家曾經提出要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作用,因此市場不是敵人。市場有其規律,違背市場規律肯定達不到目的。自然也有規律,人們生活建設不能違背自然規律,與天地斗的苦頭我們嘗的還不夠嗎?發展經濟目的是為了服務于人,將人劃進戰區作為作戰對象,是不是也不妥?
? ?以戰役戰區作為建設、拆遷方式可以休亦。建設拆遷是經濟發展方式,是一項長期緩慢科學漸進的過程,而戰區戰役則是劇烈短暫很快能決出勝負一種特殊情形,抗日戰爭盡管慘烈,不過八年或十四年,二次大戰波及大半個地球,也不過六年,而人類的經濟活動自人類產生以來從未停止過,算下來至少萬年歷史,以戰役戰區形式搞經濟建設是不是不違背經濟規律之嫌?
? ?以戰役形式搞建設,表面上看見效快,事實上這是不可持續的行為。集中所有力量搞建設,總有力竭的時候,一旦初見成效或形勢變化,立刻轉變方向或者偃旗息鼓,留下許多爛尾工程,這方面事例很多,教訓不可謂不深刻。
? ?中國古人非常有智慧,很早就認識到馬上治天下是歷史大忌。我們應該向古人學習,在和平建設時期,遵循自然、社會、經濟規律是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以戰爭思維搞建設,不可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