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續寫,關于我的糾結。
一、像豬一樣懶卻沒有辦法懶得像豬一樣心安理得
我真的是一個非常懶的人。沒事的時候就喜歡坐著發呆,葛優癱。但是,事后又經常后悔,哎呀,那么多工作要做,那么多書沒有看完……
好像是很糾結呢?
其實,這是沒有劃清作與息的界限。
在該努力工作好好看書的時候就應該全神貫注,一鼓作氣把事情做完。在這之后,獎勵自己一個小時的放空有何不可呢?可以看天空發呆,可以追劇不也很好嘛。但這件事的前提的是在規定時間或提前完成該做的事。
二、愛看書與不愛讀書
我給人的感覺好像是很愛看書的樣子。
對,我喜歡買書,然后就放在書架上,每天看著它們。
果然很愛看書。
回想一下,我的閱讀的體系框架大約是高中的時候構建的。在深圳書城泡了兩個暑假。那時沒有手機,我跟妹妹每天像上班一樣,早飯后到書城,中午在小叔公司的食堂吃飯,再去萬象城轉一個小時,下午接著看,天黑回家。第二天依然如是。
所以,那時我的閱讀量在同齡人中算還是不錯的,之后就沒有跳出那個框架。
就好像我的人生軌跡一樣,早熟,然后停滯不前,再然后又遠遠地落后于別人。
看以前的日記,發現好多道理,老早之前就懂了,現在并沒有更精進一些。反而有時候,相比同齡人,我卻顯得有些天真,智商情商經常不在線。
那么,我到底喜歡看書么?為什么要買書呢?它們到底帶給我的是什么?
其實,有些書,買回來,只是為了證明,你也接觸過這本書,真正看沒看倒是另外一回事了。所以,經常有下單很快,之后就束之高閣的現象發生。
想到上次寫的喜歡的事分為兩類,向外連接和向內探索。
那么,書應該也是這樣,它要么向你展示一個你不知道的世界,讓你獲取信息與知識;要么就是讓你更深地了解、探索自己。
所以前提是,你要時刻保持這種向外連接和向內探索的狀態,你才會有動力去看書。通過書去了解那些你的腳步無法丈量的地方,去感受那些你自己境界達不到的狀態。認識世界,也認識自己。
“如今你的氣質里,藏著你走過的路,讀過的書和愛過的人”。這句話不無道理。
換言之,未來的你,由現在你走的路、正在讀的書和正在或以后愛的人決定。
所以,讀不讀書,其實沒有對錯,只是一個選擇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