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音樂令人著迷,做音樂卻不是一件浪漫的事。徹頭徹尾的音樂人李泳彬,試圖用互聯網模式為音樂行業摸索一個模式。理想如何在現實中堅持并落地?“幕后圈”創始人李泳彬,醞釀著一場音樂行業革命。
1
光鮮與黯淡并存的行業:一場革命
流行音樂,已經是現代人生活中深入骨血的一部分。它們沿著發叢中垂下的耳機線流淌,填充大街上地鐵里那些大腦遲鈍凝滯的空白時刻。它們成為表達感情的載體,出現在朋友圈狀態上,欲迎還拒地表露曖昧的含義。每一首新誕生的歌曲下都會迅速地積累起人們不厭其煩的評論。你愛的陳奕迅、李健、鄧紫棋…同時將千萬人的寵愛和驚人的財富集于一身。
然而,人們很少會注意到,在那些萬人傳唱的熱歌與閃閃發光的偶像背后,一群沉默而尷尬的音樂人。
“對于一首歌曲來說,作詞、作曲是骨頭,編曲是肉,混音是衣服。但是每個環節都很重要?!?/p>
這是李泳彬,一位在圈子里頗有名氣的專業音樂制作人。然而,大眾沒有看到李泳彬們的價值。
“這是個僧多粥少的時代,一個每年生產不到10000首歌曲的市場,背后卻要供養20萬音樂從業者——每年有20個人在搶做1首歌;這是個資源不透明的圈子,就像北京的霧霾一樣,你看不清機會在哪的同時,還往往惹來一臉嗆;這是個相對封閉的行業,資歷輩分客觀存在,觥籌交錯編織成縱橫關系,不主動附著,往往就‘少’無所依?!?015年3月,李泳彬在一篇題為《我為什么離開音樂圈》的文章中這樣痛陳。
這篇文章迅速傳遍網絡。也是以此為宣告,他開始運作一個叫“幕后圈”的項目。
在初級階段,幕后圈首先是一個幕后音樂人的社區。音樂人們在此認證、聚集、互動,儼然一個藝術交流的天堂,也是結交人脈、尋求機會與幫助的極佳渠道。同時,音樂人們可以在一個龐大的曲庫中“認領”自己的作品,并允許用戶試聽。李泳彬描述:
“在這里,一直以音樂大咖形象示人的你,終于有機會被全網發現,原來你還是一個佳作流傳的詞人,原來百度百科已經把你填詞的歌曲張冠李戴了十年。”句句戳中幕后工作者的切膚之痛。
現在,幕后圈的制作人數據庫是全國最豐富的的權威信息庫。
積蓄起了龐大的內容產出力量,下一階段,幕后圈目標要對接到消費需求。假如一個用戶愛好音樂而又不滿足于重復地唱著“別人的歌”,他完全可以下載一個幕后圈APP,瀏覽并試聽一圈,選中喜愛的音樂人,在幕后圈平臺下單??铐棔捍嬖谀缓笕?,而制定音樂人如期完成作品后,雙方便可銀貨兩訖。非常簡潔而熟悉的電商模式。
同時,幕后圈也努力建設一系列規范制度:音樂人評分及價位等級、制作周期設定、付款管理……力圖使這一藝術的交易更適應市場的游戲規則。
“宏觀一點看,幕后圈在做的事,其實就是在互聯網化音樂的生產環節。”
李泳彬這番“折騰”獲得了圈中人的廣泛聲援。其中一個是“中國搖滾之父”崔健。2015年4月,崔健專門邀請李泳彬團隊到他的工作室去,“聊了聊他們在做的事”。崔健認為李泳彬在做一件可能改變音樂行業的事情,他自己也以加入幕后圈認證表示支持。
那么,發起這一場音樂行業革命的先驅者,又是何等人也?
2
英雄的另一面:柴米油鹽中的凡人
李泳彬生于1981年。在那個全社會物資普遍匱乏的年代,小李泳彬四歲就開始學音樂,到了大學,便自己組建了樂隊來玩。這一切,離不開父親的影響。李泳彬的父親在80年代擔任愛特電子集團的總經理,這是一家做電視、音響、音樂器材的國企。近水樓臺的李泳彬從小就在音樂的氛圍中耳濡目染,對音樂產生了深刻的感情。
這可以從他長大后的求學經歷中看出來。李泳彬的大學讀了足足十年:先是老老實實在國內學了5年英語,又赴海外讀了一年市場營銷專業的研究生。然而,這條看似平坦康莊的“正道”并沒能留住他;李泳彬終究還是花了1年在國外讀音樂技術???,繼而完成3年音樂制作本科。這一大步轉行不可否認是異常奢侈而勇敢的舉動,何況又是在社會尚未完全開明的年代。
“我注定是個不安分的人?!彼@樣評價自己。
2010年,李泳彬已經30歲。此時的他是擁有英國利茲音樂學院文憑的專業人士,又有父親在圈子里的人脈支持,讓他很是痛快地玩了幾年音樂。他在北京現代音樂學院兼任教職,也常常是各音樂高校的演講嘉賓。后來成為“壹空間”的音樂技術總監,與許多著名音樂人合作,還在空余時間建立了一個音樂品牌“音控社”,四年間積累了2萬多粉絲。那是充實而激情的一段時光:“從錄音助理做起,工作時熱情而又一絲不茍——擺話筒精確到厘米,錄人聲數以千計;熬了無數夜晚,做了無數混音;能編曲,能制作,有自己的專輯……一點一點積累成績?!?/p>
2011年,超女曾軼可正紅得發紫。她演唱的一首《風景》,在音樂播放平臺酷狗上高居新歌榜首一周之久。而李泳彬正是為這首作品完成編曲、錄音、混音的人,花了他整整1個月的心血。熱烈的反響讓李泳彬心花怒放,他認為這是業界與大眾認可的表示,工作機會從此將源源不斷找上門來?!氨鞠胫痛俗呱蠘I務不愁,吃喝無憂的人生巔峰?!崩钣颈蜃猿?,既可愛又心酸,“無奈只是理想很豐滿……”
他發現,人們樂于哼唱他制作的歌,卻壓根不知道他的名字。
無限無垠的互聯網,卻找不到這首歌曲的完整制作人名單。在曾經CD的時代,工作人員的名錄尚有一個邊角可以棲身。然而互聯網時代的法則是用戶興趣至高無上,沒有人想知道編曲的是誰,也就沒有人會記得給這些不發聲的幕后者署個名。
李泳彬意識到,這是他的痛,也是國內大部分幕后音樂制作人的痛。
于是,李泳彬萌生了做一個完整的音樂制作人數據庫的想法。2013年2月,他自造出一個英文單詞“Behinders”,花50塊錢,注冊了一個網站域名,開始做數據庫的原始整理和手工上傳。
另一方面,窘迫的工作環境,也開始迫使他不得不“識時務”。他去教音樂,也去試水娛樂節目的制作。
但就在這段時間,他的微博開始收到一些詢問音樂制作報價的私信?!八麄兊男枨蠓浅V苯印娏?。我忽然意識到:人與人之間,供與需之間,本就是單純直接的關系。既然互聯網已經打通了無數行業的隔膜,為什么不能成為我們的機會?這個我們熱愛甚至愿意為之投入生命的行業,缺少的也許就是手機屏幕上一個小小的按鈕而已。”李泳彬寫道。于是,這個愛音樂愛得偏執的“不安分”分子,開始了與互聯網的觸電。
3
第一個吃螃蟹代價:捱住黎明前的黑暗
36氪在對幕后圈的報道中這樣評價:“……畢竟在 BAT 們已經把主流內容和市場瓜分得已經很干凈的今天,創業公司只能去“增量”市場,才能有一絲的機會?!北M管表達了對李泳彬們大膽嘗試的肯定之意,然而弦外“風蕭蕭兮易水寒”的蒼涼感亦撲面而來。畢竟,開發潛在市場談何容易,尤其當披掛上陣的還是一群神情茫然的人:李泳彬的找人、做產品并不順利,見投資人時被質疑能力,5000元月薪拉來兼職的CTO,做出來的東西并不能用。
在網上,目前從用戶角度對幕后圈的觀感寥寥無幾。在一個聚集具備較高教育水平和藝術趣味的年輕人的網絡平臺上,有人擺上了“幕后圈”,卻并沒有吸引多少他們的目光。僅能找到的一則試用者評價,其語氣中贊賞的成分也不多:
“界面不太好,不符合試用習慣,還有就是有些功能不太完善……就像我現在找他們編曲,基本是沒回。而且也不能直接找到本人,這就相當于只是個擺設了。”
不過,對于市場前景,李泳彬還是很樂觀。婚慶活動、KTV用戶、歌唱比賽選手……這些都是他目標的用戶人群。
幕后圈是一個理想主義者的困獸之搏,也是一個革命家手筆的宏大野心。然而,樂符世界里的繆斯女神,姿態盡可以浪漫不羈,但在現實世界里,真正的戰士卻需殫精竭慮、步步為營。舉著互聯網的利劍,李泳彬能帶著他的幕后圈以及一代音樂人的渴望走多遠?我們仍需時日以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