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聲》是根據麥家同名小說改編而成,號稱中國首部諜戰大片,電影由陳國富和高群書聯合執導,李冰冰、周迅、黃曉明、張涵予、蘇有朋、王志文等大牌明星輪番上演,影片于2009年9月29日國慶檔上映,截止影片下檔,國內票房收獲約2.25億元,如此高的票房,主要源于一下五個方面。
一、好劇本打下了基礎
《風聲》是中國現代作家麥家于2007年發表在《人民文學》上的懸疑推理諜戰小說,整本刊物只刊登一本長篇小說,是《人民文學》創刊以來第一次。劇本的改編秉承了原著的基調,小說重推理,重邏輯;電影重驚悚、重懸疑,都在沿著兩條線索不斷推進“誰是真正的老鬼?”“老鬼到底是用什么手段傳遞了消息?”小說撲朔迷離,曲折動人,險象環生,在真與偽的推敲中不斷發掘人性中的善與惡。小說中武田作為一個追查老鬼的日本將領,與其他人都形成一個對立面,無論在小說還是電影中最精彩的部分,無疑是武田與每一個人的對峙周旋,小說中用文字表達出一種不可,言喻的震撼,在電影中以一種視聽藝術,更為直觀的展示了血淋淋的場面。故事看似在一個固定公寓發生著一樁樁密室炫技,到結尾才可以真正體會到民族大義,家國情懷。在這些不為常人所探尋的無聲的硝煙中,依舊留存著許多可歌可泣的故事。
二、香艷典雅的人物造型
本片發生在上個世紀四十年代,正值民國時期,服裝造型的設計符合時代特征成為一個至于重要的部分,劇中兩位主要女演員并非尋常女性角色,而且兩名在偽政府工作人員,即要有軍人的英氣,又要抓住女性性格特點,難度系度很高。中國視覺藝術,電影美術創作藝術家葉錦添擔任,他坦言“李冰冰這次造型是最為順利的”,李冰冰飾演的角色李寧玉面容姣好,沉著冷靜的一個形象,根據這個角色的性格,葉錦添在劇中身著一身墨綠色網格狀旗袍,發飾上選擇了手推式波浪,又憑添了幾分風情,也透露出一股典雅的風范。
而另一位女性形象周迅飾演的顧曉夢,在其人物性格中多了幾分大家小姐的嬌氣傲慢,古靈精怪的成分,所以葉錦添和導演陳國富讓她穿旗袍,外面是西式外套,里面是中國旗袍,而是短袖的,長袖會顯的老氣,旗袍樣式也相較于李冰冰的墨綠色網格稍顯豐富,黑色為底色,上面印著白色小花,不過都沒能逃過這部電影冷色調的主題。
三、人物形象的精湛演繹
憑借本片精湛的演技李冰冰拿下了第46屆金馬獎最佳女主角,而蘇有朋對白小年的詮釋也為他榮獲了第30屆百花獎最佳男配角的稱號,所以就以這二人為例,分析他們在劇中的表演。
李冰冰在劇中飾演李寧玉一角色,畢業于美國著名大學的高材生,回國后擔任偽軍剿匪司令部譯電組組長,長相清秀,自視清高,在劇中她接受“尺邢”通過用冰冷的儀器對人的身體進行探求,造成心理上的侮辱,剛開始無聲的眼淚,臉上不自覺的抽搐,到后來痛苦的吼叫,顫抖的雙腿,最后無奈的抬起頭仰面微笑,回憶過去的美好,這一系列動作的變化,都把人物內心的脆弱與堅韌表現出來,據說,這個鏡頭拍攝過程長達14分鐘,但在后來僅僅保留了三分鐘。
第二位人物――蘇有朋,在劇中飾演白小年,這個角色突破了他以往乖乖虎,五阿哥的印象,他出生于昆曲名伶,與司令有著不可告人,卻眾人皆知的關系,清秀白皙,看似斯文卻出招于無形之中,倚仗與司令非比尋常的關系,狐假虎威,大家都怕他三分,所以在初次在裘莊出現時,他表現出了毫無懼色,當所有人疑惑著不敢進時,他但是一馬當先,“走啊”而這一切都源自于司令對他的寵愛,所以在接受完酷刑,見到唯一信任的人時,他多么渴望他來救他,可是司令給了他一辮子,之后的鏡頭特別慢,他慢慢抬起頭來,看著自己唯一的希望破滅,當初那個心心念念的不再信任他,眼神中充滿了悲戚,白小年的成功塑造為本片著色不少,也成為觀眾印象最深刻的一個角色。
四、干凈利落行云流水的剪輯
影片嫻熟的運用常規電影鏡頭語言,包括推拉搖移等運動鏡頭,敘述一個完整故事的同時,又廣泛采用閃回,幻覺等意識流手法,以及跳接技巧,刻畫人物心理,形成一個綜合型的語言鏡頭系統,再加入現代技術手段,采用單線敘述的手法,基本上順著開端―呈現―高潮―結局的脈絡,沿著“誰是老鬼”一步步的推進情節的發展。
同時又采用意識流的表現手法,穿插著許多閃回的鏡頭,如:李寧玉在接受‘尺刑’時,仰天微笑,鏡頭馬上閃到劉林宗為他朗讀情詩時,她少女般靦腆的微笑,又如武田對于一個月前的閃回,來間接的告訴觀眾,武田變態心理的成因。
鏡頭跳轉在影片中也運用的恰到好處,白小年被抓走的夜晚,只留下一座黑暗的城堡,空曠的走廊里回蕩著白小年的慘叫,白小年受刑時
五、暴力血腥的酷刑
本片最吸引觀眾眼球的就屬這幾位主演所接受的酷刑,本來正統而主流的故事描繪的血腥慘烈,不忍直視,擅長寫實的高書群,可謂是把電影中各種刑法運用到了極致。劉葳葳的胸部被猛犬撕咬,李冰冰被尺量裸體,張涵予被六爺針扎電擊,周迅騎鋼索,濃烈的血腥氣,隔著屏幕也仿佛可以聞得到,大膽的性暗示也是國產諜戰電影從未有過的,這也使得主題升華的部分顯的單薄無力,“高楊民族危亡,我輩奮不顧身”的口號,只是微微帶過,更多人觀看后的感受,還是不忍直視的酷刑。
《風聲》在細節上精工雕琢值得每一位導演學習,只是商業路線的電影終究還是談不過與眼球掛鉤,層出不群的酷刑蓋過本應宏揚的主旋律,也是悲哀。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