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總有一些人像不停歇的陀螺,似乎要把每一天都過得像行軍打仗一樣。
清晨,當你去上班時,你會發現路上人來人往,行色匆匆,大家從不同的地方出發,奔向各自的目的地,留下的只有一次擦肩;中午,當你在用餐時,你會發現人與人之間少有交流,大多人都是匆匆用餐,匆匆離開;傍晚,當你結束了一天的疲勞工作,走進一家咖啡屋時,你會發現就連這樣休閑又不失文藝的地方也滿是趕報告、趕材料的人,少了些許應有的氛圍。
對于90后、95后的我們,忙碌好像成了我們的標簽、代名詞。
無處不在的競爭讓我們壓力十足。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競爭意識也逐漸滲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們所面對的這些壓力,可能是有形的,來自身邊的同學、同事、朋友;也可能是無形的,來自自身的責任感。我們都懷有一顆不服輸的心,縱使知道未來的道路艱難險阻,充滿荊棘,但仍不愿選擇安逸,不愿得過且過。我們總是希望每一天都能過的充實,每一天都能有不一樣的收獲,每一天都能有新的進步,而且是那種大的進步,因此我們只能“趕”,而不敢“閑”下來。
白巖松老師曾在《白說》中提到:人生如茶須慢品,歲月似歌要靜聽。但我們好似習慣了快節奏的生活,即使是喝茶,我們也只是一飲而盡,品不出其中味道。就我而言,我不太愛喝白開水,更不要說去品茶,我喜歡各種飲料,酸的、甜的、刺激的。年長的人說這是因為我年紀輕,人生淡,需要用更強烈的味道去給自己一種沖擊。
何炅老師曾在《來得及》中提到:他在大三時候的種種表現,用一個詞來形容就是“疲于奔命”。他說那時的自己身處于慌亂的狀態中,想要的太多太多,什么都想做,什么都想做好。但是如果有機會能夠重返20歲,他會選擇讓生活“閑”下來,不那么忙碌。比如,好好出去玩一玩。北京有那么多的博物館,應該去看看;在不錯的天氣里,應該約同學、朋友一起出游;在合適的時間合適的年齡,應該多花一點時間談個戀愛……
其實冷靜下來仔細想想,這樣的慌亂也可能是正處于青春時期的我們的一種普遍狀態。因為我們對接于下來到底要去哪里、到底要做什么都不是特別明確。很多時候我們都是處于一個努力嘗試、竭力想要做好的階段。雖然,這樣的慌亂階段并沒有絕對的好與不好,必須得自己經歷了之后才知道到底收獲了什么,才知道應該要如何選擇。但是,古人早就告訴我們什么是“忙”,“忙”就是“心亡”。因此我們要經常讓自己敢于“閑”下來,回歸內心的平靜,從生活的細枝末節中體會“閑”的大智慧。
請讓你的生活“閑”下來
林語堂先生曾在《人生的盛宴》中寫道:“能閑世人之所忙者,方能忙世人之所閑。人莫樂于閑,非無所事事之謂也。閑則能讀書,閑則能游名勝,閑則能交益友,閑則能飲酒,顯澤能看書。天下之樂,孰大于是?”敢于閑下來的人,身心都有了對人性的回歸。
1. 細細品味書香
在一個陽光明媚的午后,合上電腦,關閉手機,煮一杯咖啡,放一曲輕音樂,拿起一本書,窩在沙發上隨意翻翻。我想很多人都曾在腦海想象過這個情景,可是現實中又有幾個人能真正做到。我們不是因為工作、學習的繁忙沒有時間,就是因為過度依賴手機而沒有時間,從而這種美好的生活也只能是想想而已。
2. 世界這么大,你該去看看
2015年一句“世界這么大,我想去看看”紅遍網絡。現在,我想讓你閑下來,走出去看看,但這并不是讓你“上車睡覺、下車尿尿,到了景點就拍照,回去一問,啥也不知道”;也不是讓你忙著準備攻略、忙著等車、忙著坐車。我希望你不要將行程安排的那么緊,不要走馬觀花,不要將重點放在行走上,而是希望你拋棄那些所謂的必去景點,到一個獨特的、別致的地方,去體驗不同的民俗風情,帶著一副閑暇的心情,徜徉在韻味各異的民俗建筑之間,細細品味,你一定會體驗到另一番風味。
3. 放下手機,享受發呆
信息時代,我們越來越離不開手機,隨著科技的進步,各大社交軟件層出不窮,這里點點,那里看看,時間就這么過去了。現在,請閉上眼睛,什么都不要想,讓所有的感官與直覺都被暫時的屏蔽。拋棄煩惱與憂愁,整個空間都將屬于自己,這樣不僅可以放松心情、緩解疲勞,還能讓人身心愉悅。
親愛的朋友們,讓我們在辛勤工作的同時,也一定不要忘記去追求“閑暇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