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學,孤獨是一種常態。
那么畢業了,孤獨就會好轉嗎?
1 租房
畢業面對的第一件事是租房。
強烈建議還生活在象牙塔的同學們不要老看書,多出學校走走,去感受一下當下的真實生活,市場規律。
去年畢業的時候上海房租跟瘋了一樣(今年看來沒有最瘋只有更瘋),跟幾個同學約好一起看房,幾個女生每周都去看房,跑了浦東十幾個小區,也沒有找到合適的。“太貴了”,“太臟了”,“太破了”……沒有一套合適的。
網上看到的圖片明明非常干凈整潔,價格還便宜,打電話一問,中介說,那房子已經被租了,要不這樣,我給你推薦另一套吧,就在那個小區附近,價格是xxxx……
你說,好吧,那我們約個時間看看。
于是等你真的到了那,看到的房子和網上的圖片差之千里,且價格又貴很多。還有一次,跟中介約好了時間,結果帶著同學走到了小區門口,中介說,不好意思,房子已經租出去了。
內心的是崩潰的,“尼瑪已經租出去了你不會早點通知我嗎?!”
不能說中介就是“壞人”,而是市場就是這樣,他們想盡辦法也想以“溫柔的方式”讓你接受這個市場。
前幾天自己的房子轉租,在豆瓣上發了帖子,還加了幾個租房的群,大都是剛畢業要找房的,他們說,單間要2000塊?這么貴?我想租1000塊的,有沒有五六百塊的?……
租你妹。
要么租,要么滾。
2 一個人生活
大學覺得自己孤獨,可能是因為自己做了幾件別人沒有做過的事情,比如說兼職,存了錢去旅行,在圖書館看書,熬夜學習,一個人吃飯,忙于社團活動……
當你覺得你做這些事情是孤獨的時候,是因為你在把當前的生活和高中時候集體生活相比。其實,你只是在做“一件事情”,這這件事情,恰好沒有你預想的那個同伴而已。
我大學的時候學校是選課制度,即學生自主選擇課程,選擇老師。這就造成了全班大學四年都沒有一起上過課的局面,有幾個同學在大一大二的時候學期開學那天能見上一面,后來連開學也見不著了。有一個同學大學畢業的時候跟我說,我們班有哪些人?我幾乎都不認識。
有的時候我在想,是不是那個玩了四年游戲的同學,是不是也覺得大學真他媽孤獨……
而畢業了,你可能連組織關系里那些人都不會有,你的組織里除了同事,就是你自己。你在租來的那間屋子里,下了班,開了門,打開燈,只有你一個人。
接下來,你要學會如何面對一個人。
晚上是吃蛋炒飯還是煮面?——嗯,要不煮面吧,方便點。是看綜藝節目還是學習?——要不先看兩集《冰與火之歌》吧,再學點英語。
明天你睡得天昏地暗,不知所以,因為過度的睡眠頭疼地醒來,屋子安靜得讓你只聽見自己的呼吸。
今天做什么呢?去看點電影吧,沒有提前預約,朋友們好像都已經有安排了,于是你一個人去看了《超人大戰蝙蝠俠》,居然看得淚眼婆娑。
回來的時間還早,今天一天都沒有和人講過話,也沒有見過什么人,于是你走進家里樓下那家便利店。
自從一個人生活,你漸漸喜歡上逛便利店,一個人生活的時候偶爾會很想看看人,便利店是最好的去處。不會像咖啡館那樣因為形單影只而顯得寂寞,因為會發現有很多跟你一樣的也是一個人來便利店的,有的是買了便當坐在數量比較少的凳子上,有的是買零食解饞的。連便利店的服務員,都會讓人覺得是一個寂寞的時候可以暫為相伴的人。他們往往服務周到,說話體貼而禮貌。
其實面對這些的時候,你也只不過是在一件沒有人陪伴的事情,過一種生活,也許并不需要賦予那么多的色彩。你需要做的,是理解這種生活,創造一些你喜歡的元素,甚至是改變這種生活,或者,接受它,最終欣賞它,以及勇敢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