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復盤:每天三件事
回顧、反思、探究、提升
一、今天完成了哪些工作
1、健步走+跑步+拉伸+跳繩
61--未進行
2、讀書
今天繼續學習現代教育學家林格先生寫的《教育就是培養習慣》這本書。
今天將以上篇第二章的第9節內容為主。
上篇? 養成教育的理論和內容
第二章? 養成教育的14項內容及操作
第九節 善于思考
001? 內涵闡述
一個人思維能力的高低,主要從他思維的深刻性、敏捷性、靈活性和獨創性等方面進行判斷。
學習是一個思維活動過程,經過大腦的思維運動,才能把所學內化為自己的東西。
002一個故事一堂課
1)行動出于智慧,而非慣性
楚莊王攻占陳國之前,派人去偵查虛實。
“陳國護城墻修得很高,護城河也挖得很深,還積蓄了很多糧食和財物。此時出兵可能難以取勝。”
大臣寧國卻建議此時攻城時機最佳,因為陳國的這些行為一定會勞民勞財,百姓怨聲載道,正是民心渙散時刻,更容易攻下。
果不其然,楚國大軍一到,老百姓無心抵抗,一戰即潰。
通過表象看本質,看事情背后的真相,才能真正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2)崇尚法治
齊桓公外出遇到一個老人,他告訴齊桓公,他家母牛下了一頭牛崽,養大后到集市上換了一頭馬駒。
結果回到家后,地痞非說母牛下不了馬駒,這個馬駒是他偷來的,然后把他的馬駒牽走了。他自己還被別人稱作“糊涂蟲”。
齊桓公回去后把這件事當作笑話講給大臣們聽,大家附和跟著笑時,只有管仲沒有笑。
他對齊桓公說,那位老人不是“糊涂蟲”,我們才是。
那位老人在提醒我們國家法治的混亂。
老人的馬駒被牽走,他該告官,但是他沒有,因為他知道告官也沒有用。這說明官吏腐敗。
如果再不嚴肅法紀,國家就要完了。
分析問題由表及里,由點到面,是長期善于思考和分析判斷才能達到的。
3)酒瓶與潛艇的“姻緣”
1893年,美國青年萊克造了一艘小型潛艇,但是這艘形同柜子的潛艇穩定性不佳,他總是找不到解決辦法。
一天,他和朋友們在海灘野餐后玩扔酒瓶的游戲。
扔出去的酒瓶,接二連三沉入海底,只有一個扔得最遠的瓶子浮在水面上左晃右蕩,不往下沉。
這是一個剩半瓶酒的瓶子。萊克從中受到啟發,對潛艇進行了改進,發明了雙殼體潛艇。
偉大的發明都是觀察和思考的結果。
教育者培養孩子的思維習慣,需要引導和啟發孩子對事物進行深入分析,抓住事物主要方面,透過現象看本質。
4)賺錢智慧
兩個青年一同開山,A賣石子給建房人,B賣石子給花鳥商人。
三年后,B成為第一個蓋瓦房的人。
不許開山后,只許種樹,兩人也都開始種梨樹。
不久,B賣掉果樹,開始種柳。因為種梨樹的發愁買不到盛梨的筐。
再后來,鐵路從這個村莊北到北京,南到九龍。果農們開始辦果品加工廠。B在自己的地頭砌了一道三米高的墻,梨花盛開的時候,墻上“可口可樂”成了五百里山川的唯一廣告。
賺錢,有一點點智慧就夠了。善于思考和發現新事物的人,結合創新思維,總是能比別人更容易成功。
5)反轉你的腦
教授問學生,兩個工人修理舊的煙囪,他們從里面爬出來的時候,一個很干凈,一個很臟,請問誰會先去洗澡呢?
一個學生說,那個滿身煤灰的人會先去。
另一個學生說,那個干凈的人會先去洗澡,因為他看見對方很臟,一定會認為自己也很臟。
其它學生似乎也同意這個答案。
教授慢條斯理地說:兩個人同時從舊的煙囪里爬出來,怎么可能是一個干凈,一個臟的呢?
想問題,,需要拓展思路,不能掉進思維陷阱里。
6)畫畫
一個小男孩,跟著老師學畫畫,剛開始,他一邊畫自己心中的花,一邊畫老師教的花。
做黏土手工,他按照自己的思路去做,在老師的要求下,跟著學老師的方式去做。
不久,小男孩只會仿效老師做同樣的事情,不再創造自己的東西了。
一味地模仿,只會抹殺人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7)聰明的報童
兩個報童在同一街區賣報。
A很賣力,沿街叫賣,但是依舊賣的不是很多。
B報童除了沿街叫賣,他還去固定的場所把報紙分發出去,不久之后再來收錢。
不久之后,A報童不得不另謀出路。
B報童把報紙分發出去,叫做先占領市場。
后收錢,這是給讀報的人一個決策過程。
給錢的,是有需求的;不給錢的,就是自己的潛在客戶。
用獨特的求異思維做事,才能產生獨特的收效。
教育者培養孩子思維的靈活性,創新、求異思維不可少。
8)找個“冤家”做搭檔
美國陸軍最優秀坦克防護裝甲專家研制新型坦克時,請來他的“冤家”做搭檔,這是一位著名的破壞力專家。
兩人在“破壞”與“反破壞”試驗中反復試驗,最后取得成功。
盡可能找到問題,才能最好地解決問題。
9)重筑新窩
英國成功者協會主席保羅?邁耶年輕時候最大的愿望是成為最偉大的詩人。
一天,他在院子里散步,好奇一個鳥窩怎么會跑到地上。他正為鳥兒傷感時,聽到鳥的名叫,原來,鳥兒們正在枝頭重新筑窩。
那一瞬間,保羅決定為這個世界做點什么。于是,他投身實業,成為一名成功的企業家。
做事的要選擇適合自己的,一旦不合適,立即重新定向。
10)森林里的變色蜥蜴
三只住在森林里的蜥蜴。
一只覺得不安全,需要改變環境才行。
另一只認為,改變環境太難了,不如另找地方生活。
最后一只認為,不一定要改變環境來適應自己,可以通過改變自己來適應環境。
如何與外界,與周圍的人和諧相處,改變自己比改變環境容易得多。
教育者把選擇和思考的權利還給孩子,讓他們在解決問題中求策略,不斷反思和提升自我。
11)國王與獵鷹
一個夏日,國王帶著心愛的獵鷹出去打獵,口渴難耐至極,發現巖石下有一絲細流。他拿過杯子接水喝,一連三次,都被獵鷹打翻,最后一次,國王發怒到:“你再不讓我喝,我砍了你。”
這一次,水杯被打在巖石縫里,取不出來了。
國王沿著石壁找到泉水源頭,才發現,那是一處小水潭。而水潭被一條劇毒死蛇填滿。
國王此時想起了獵鷹。
三思而后行,避免不必要的失敗和后悔。
12)病獅
一頭病獅病入膏肓的樣子傳滿整個獸群,大家抱著好奇心去看望它,被呆在洞穴中的病獅輕而易舉吃掉。
狐貍決定去探個究竟。到了那里,果然看見只有進去的腳印,沒有走出來的。
做事決不能莽撞行事,否則會至自己于不利之境。
13)孔子與仲由
仲由在賈市閑逛,遇到買賣雙方爭執不下。
賣方說,三八二十四,少一個子兒也不賣。
買方說,明明是三八二十三,你多要一個子沒道理。
仲由對買者說,三八二十四才對。
買者不服,決定找孔子評理。仲由以新買的頭盔為賭注,買者火氣正旺,愿以腦袋做賭注。
見了孔子,聽了緣由,孔子說,仲由,你輸了,快把頭盔輸給人家吧。
仲由不解,,孔子只是笑著說:你輸了,頭盔可以買到,如果是買者輸了呢?
教育者培養孩子深刻、縝密的思維能力,需要引導孩子學會分析、學會認識和改正錯誤。
14)背后有只眼睛
米蘭大學時對小說非常著迷,勵志成為優秀的小說家。
他苦心寫了一篇小說,請作家皮普點評。皮普說:決斷是當作家的根本,拖泥帶水,如何能打動讀者?
于是,米蘭不再癡迷小說。
后來,他遇到作家米歇爾,談及往事,米歇爾驚呼,你反應迅速、思維敏捷,勾畫故事能力極強,作品一定能脫穎而出。
米蘭又后悔了,他決定不再輕信旁言,凡事認真考慮,重操舊業,寫起小說,最終在小說界爭得一席之地。
凡事自己用腦子認真思考,做正確的判斷,只有自己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教育者培養孩子獨立思考、判斷的能力,是培養孩子創造力的關鍵點。
003親子與師生的共同話題
獨立思考既是一種能力,也是一種應該從小培養的習慣。
教育者啟發孩子在體驗中學會思考,比講解更為高明。
教育者培養孩子的觀察能力能夠更好地激發孩子思考,為孩子提供思考的機會。
3、踐行清單
1)有哪些內容用得上?
2)針對每一條內容,該怎么做?
二、遇到了什么問題
無
三、準備嘗試哪些措施
無
四、今日反思
無
五、今日未完成工作
無
六、明日計劃
豆信日更復盤三件套,讀書健身,頭條,聽課、作業、卡片六脈神劍
豆信:0分鐘,0分鐘
日更:0分鐘,0分鐘
復盤:0分鐘,0分鐘
讀書:0分鐘,0分鐘
健身:0小時,0小時
頭條:0分鐘,0分鐘
課程:0小時,0小時
作業:0小時,0小時
卡片:0小時,0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