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端午節就想到了屈原之死。屈原究竟是怎么死的?為什么人們要紀念他?
看了《大秦帝國》,我終于了解到了他的偉大事跡。
讓我不禁感嘆,要干大事,人才很重要,謀略很重要,明主才是最重要的
秦國經過商鞅變法之后,完成了從奴隸制度到封建制度的轉變。秦國從此民富國強。但是,商鞅在取得變法成功之后,還是遭到了代表奴隸主階級的舊勢力的迫害致死。商鞅雖然死了,秦國的國君并沒有讓舊勢力得到復辟,而是一舉掃滅了舊勢力。秦國從此更加民富國強。
商鞅雖死,可是他成功了,因為他遇到了秦孝公這個堅定支持他的伯樂。
山東六國的士子們看到秦國的變法的成功,有很多人紛紛向自己國家的國君建言變法以強國。無一成功的。
屈原也不例外。
屈原就是當時楚國的變法派的代表人物。奈何楚國的國君,當時是楚懷王,并沒有秦國的魄力。他也想讓國家富強起來,屈原向他游說的時候他覺得有道理。當時代表舊勢力的昭睢向他陳明變法的種種不好,他也覺得很有道理。完全沒有自己的主見。楚王不是一個好伯樂。
屈原處在蘇秦張儀的合縱連橫政策時期。
蘇秦聯合屈原一起游說楚王參與六國合縱對抗秦國。而張儀聯合楚國的舊勢力一起迫害屈原,讓屈原無法施展自己的報復。他一次一次的努力,一次一次的失敗被流放。最后楚國衰敗,屈原已無法挽救楚國的頹勢,含恨在端午節這天投江而死。
在他流放的日子里,他寫下了《離騷》,《九歌》,《天問》等詩歌。他的詩偉大到在唐詩宋詞里都能找到它的影子。有人專門分析過,后世很多詩詞都借鑒了屈原的詩歌。
屈原空有滿腹的才華和報負,一心想讓楚國強盛起來,奈何楚王沒有更大的野心,只想守著現有的土地過平淡的日子。
屈原并沒有像當時其他人才那樣,這個國君不接受他的建議,可以去別的國家找工作啊。他的心里只有他的國家。從未想過要去別的地方。對自己的祖國忠一不二。
這就是屈原所處的時代,有才華,有抱負,有衷心。為人們所敬佩,值得后人千古傳頌的一個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