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思想與人生修養
一、道家思想簡介
道家思想最早追溯到上古時期。春秋時,大思想家老子撰寫《道德經》五千言,集古圣先賢之大成,形成了道家完整的系統理論。所以一般認為,老子是中國道家思想的創始人。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又稱老聃,楚國苦縣(今河南鹿邑或安徽渦陽)人。約生活于前571年至前471年之間,曾做過周朝的“守藏室之史”。他一生只留下一本《道德經》著作,又稱《老子》.全書共八十一章.雖只有五千多個字,但言簡意賅,博大精深,是世界哲學史上的瑰寶。目前在全世界發行量僅次于《圣經》。
道家思想在中國文化中的地位,正如英國著名學者李約瑟先生所言:"中國文化就像一棵參天大樹,而這棵大樹的根在道家。"
老子以后,道家另一位代表人物莊子,繼承并發展了老子的思想。莊子(約前369~前286),名周,宋國蒙人(今河南商丘縣或安徽蒙城人),曾任漆園吏。 莊子也流傳后世一本書,書名就叫《莊子》(又稱《南華經》),現存三十三篇。其中《內篇》七篇,《外篇》十五篇,《雜篇》十一篇。
由于莊子對老子創立的道家思想做了很多貢獻,也成了道家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后人常把他們并稱為“老莊”。猶如孔孟之道代表儒家思想一樣,老莊之道也代表了道家思想。
道家思想主要有哪些呢?
《漢書.藝文志》記載:“道家者流,……知秉要執本,清虛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術也。”意思是說: 道家這個流派,知道秉持要點把握根本,守著清靜無為,保持謙虛柔弱的態度;這就是國君治理國家的方法。
這里說的秉要執本,就是秉持要點把握根本。什么是道家思想的根本呢?就是一個字:道。
道家認為:"道"是宇宙萬物的本原,是宇宙萬物賴以生存的依據",是世界的最高真理,也是最高哲學范疇。人只有處處遵道而行,才能獲得身心最大自由,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道德經》一書中,“道”這個字出現了74次。《莊子》一書中,“道”出現了375次。
圍繞這道這個核心,道家主要思想大致有下面三點:
1、道生萬物
老子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這段話意思就是:“有一個混然一體的東西,在天地出現之前就存在了。它寂靜無聲啊,又空虛無形啊,它獨立長存而不改變,循環運行而不止息,可以作為天下萬物的母體。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勉強叫它做“道”。
細細品味老子這句話,有好幾層重要意思:
首先,這個“物“比天地誕生還早,“先天地生”,“可以為天下母”,所以可以認作宇宙本源。
其次,這個本源的東西是物質的,但尚不清楚是單一物質還是復雜物質,甚至不清楚是實際物質還是抽象物質,所以叫“混成”。“混成”這個詞用得非常好,代表“混沌狀”,渾然為一,沒有區分;因為有分別就不是道了,所以我們說道是一不是二。
再次,這個物質形態類似于氣態特性,“寂兮寥兮”, 既沒有聲音,也沒有形狀,說明它具有無聲無形的特征。它不僅“獨立而不改”,還“周行而不殆”,說明它既具有獨立性,不隨著天地萬物的變化而變化。又具有運動性,由運動產生萬物。這些都是 “道”的基本特征。
老子還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里,可以理解成 道生一,一是太極;一生二,二是陰陽;二生三,三是陰陽配合;三生萬物,萬物是萬事萬物。老子在這里明確指出"道"創生萬物的過程。由此我們看到,老子的宇宙生成論,既不是宗教說的上帝或神創造世界,也不是西方科學家所說的那種靜態的毫無生命力的“世界是物質組成的,物質是由分子構成的,分子是由原子構成的……”的宇宙構成論。”道家之道的創造性首先表現在道生萬物,這是一個生生不息,連綿不斷的創造過程。值得人去效仿。
2、道法自然
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意思就是人遵循地的法則,地遵循天的法則,天遵循道的法則,道遵循“自然”的法則。
人與大地是最近的,它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地方.那么人就應該按照"地"的特性去做事.比如:要到肥沃的土地上種莊稼,在地勢平坦的地方蓋房子.不能在旱地上種水稻,在地勢險峻容易塌方的地方蓋房子。所以叫人法地。
"天"有四季輪轉、晝夜交替的變化,那么"地"就會給予響應.比如:春季萌生夏季生長秋季旺盛冬季則凋零,地的變化就取決于天的變化.所以地法天。
然而因為"道"揭示的就是天地萬物變化的總規律,天的四季輪轉,晝夜交替規律是屬于道的一部分,所以要"天法道"。
但道的運行與變化并不是有什么外力支配的,它是陰陽交合,“萬物負陰以抱陽,沖氣以為和。”,自然而然,本來就是這樣的。所以叫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揭示了整個宇宙的特性,以及生生不息的流行規律。它要求我們做任何事都要遵循客觀規律,順應自然,不要過于刻意,執著。老子說要"去甚,去奢,去泰"。摒棄那些過渡的、夸大的、極端的行為。比如前些年我們為了發展經濟,過度破壞自然資源,造成現在的霧霾;有些貪官拼命斂財,最后身敗名裂。這些都是不能順道而行導致的后果。
3、天人合一
在道家看來人和萬物共同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莊子說:“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不僅在于自然生態和諧統一,更在于人與宇宙的和諧統一,在于生命的主體和自然的客體在生態學和美學基礎之上的和諧統一。十九大提出的生態文明建設,就是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主要思想:道生萬物、道法自然,天人合一)
二、道家思想與人生修養
道家是從研究自然界運行規律入手,從而引入人類應該遵循的若干準則。兩千多年前的道家圣賢,給人類提出哪些人生修養建議,這些建議對處在一個高速發展時代的我們,還有哪些現實意義呢? 1.貴柔不爭
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因為水的特性是做好事利萬物,但又柔,不爭,所以老子認為水的特性接近道。人要順道而行,就要學習水,柔,不爭。但柔不是整天無所作為受人欺負的爛老好,而是寓天體剛健有力運行于內,柔弱圓潤在外,這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特點。
失去了剛健有力光講柔,就沒有生生不息,沒有創造源泉,那不是老子本義。所以老子說: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一切事物對立面都互相依存、互相轉化的。老子主張柔弱勝剛強,"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
據說老子的老師商容生病去世前,曾經問過老子:“人是先有牙齒,還是先有舌頭?” 老子回答說:“先有舌頭,因為人一出生就有舌頭了,牙齒是后來長出來的。”這時候商容張開嘴巴,問:“你看我的牙齒還在嗎?”老子說:“已經掉光了。”又問:“舌頭呢?”老子說:“還在。”商容說:“你知道為什么牙齒晚生而早落嗎?因為它過于剛強。而舌頭為什么得以長存呢?因為它柔軟。這個道理不僅對牙齒如此,天下萬物萬事也都如此啊!”
- “無為而治”
道家崇尚自然,提倡道法自然,主張清靜無為,反對斗爭;無所不容,自然無為,與自然和諧相處。
老子說:“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就是說,圣人用無為的觀點對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要注意的是,道家講無為,并不是不做事,不作為,而是順應自然規律做事。從做事目的講,要淡泊個人名利,只追求悟道大目標;從做事方法講,要只按對的方法做,不瞎折騰;從做事程度上講,要按最小原則去做,不得已而為。老子講人生有三寶,其中之一就是儉。吃飯有一個菜夠了,就不燒兩個菜;有一件衣服可以御寒,就不買第二件。儉樸人生的目的一是順應天道,不過度消耗資源。現在政府提出開發和保護并重,就是這個思路。二是如莊子所說,“嗜欲深者天機淺”,不論是個人還是國家,過度追求物質富有,就會背“道”而行,對道的領悟就膚淺了。
西漢學者嚴遵,隱居不仕,在成都以卜筮為生。每天只幫幾個人算命,賺足了日常生活所需后便不再替人算命。專心研究和講授《老子》。著有《老子指歸》傳世,使道家學說更系統和條理化。蜀有富人羅沖者,為君平具車馬衣糧,君平曰:“我有余,而子不足,奈何以不足奉有余?”沖曰:“吾有萬金,子無擔石,乃云有余,不亦謬乎?”君平曰:“不然。吾前宿子家,人定而役未息,晝夜汲汲未嘗有足。今我以卜為業,不下床而錢自至,猶余數百,塵埃厚寸,不知所用,此非我有余而子不足邪?”沖大慚。君平嘆曰:“益我貨者損我神。”
道家認為,只有順應天道,無為而治,才能做到無為而無不為,“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3、“致虛守靜”
老子提出“致虛極,守靜篤”的修道方式。"致虛極",就是要把自身對世界認知的主觀意識完全去掉,達到空和虛的極致狀態,才能夠領悟天地和人生大道。"守靜篤",就是要守住自己求道初心,保持篤定,不受外界負面因素干擾,最終才能真正的求得"道"。這是道家提出的修行方式。諸葛亮在《誡子書》中提出“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也是走的道家修身之路。
現在社會發展節奏太快,以至于不少人心情浮躁,難以靜下心來反思人生,甚至不知心安何處。按照老子提出的“致虛守靜”方式修身,可以使我們整個身心和社會、自然保持高度和諧一致,最終悟道順道行道,詩意般生活在世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