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我們是不是認為,歧視別人就是欺負別人,歧視的人高高在上,被歧視的人可憐兮兮,是一種單向行為。但薛老師在這節課里會給我們一個從經濟學的不同視角,那就是:凡歧視都是有代價的。
第一位提出這種看法的是芝加哥大學的加里.貝克爾,他再博士論文《歧視經濟學》中說,歧視別人的人,自己也得付出代價。
歧視的起心動念有以下兩點:
1.偏好。比方說你喜歡王菲的歌,就會花錢買王菲的唱片,而不是別的歌星的唱片。你喜歡旅游,會把錢用來買機票,不會買奢侈品。
2.信息不對稱。比如說一只老虎突然出現在你的面前,你肯定是趕緊跑的吧,可我要告訴你這只老虎不咬人,你還會跑嗎?你肯定還是會跑的,因為你無法確定這只老虎到底是不是不會咬人,也許是我的判斷有誤呢,還是先跑了再說。
經常有人說,溫州人怎么樣,東北人怎么樣,河南人怎么樣,美國人怎么樣,日本人怎么樣。這都是一種以偏概全的視角,這也是一種歧視。因為信息不對稱,這樣做比較省事,反正對我們的影響也不會很大。
我們是不是常常聽到這些故事,說某女孩子以前看不上的的男孩子又窮又屌,多年后,男孩子翻身成就一番大事業,然后女孩追悔莫及,當初實在不該做出錯誤的歧視,丟失了一個好郎君。
類似的故事也有發生過在馬云或者騰訊的身上,說當年他們公司快支撐不下去的時候,到處在找投資人,卻很不被看好,很多人錯失了生命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小博賺大錢的機會。
類似這樣的例子,都是在告訴我們歧視造成的后果越嚴重,我們才會越有積極性去減少。如果后果不嚴重,我們可能就隨隨便便歧視別人了。
市場競爭越激烈的地方,就越是能夠做到豁達開放,兼容并包的地方。越是激烈競爭厲害的地方,就越是那些少數派的避風港灣。試想一下,一位同性戀者,一位不婚者是在小地方受到的歧視大,還是大城市受到的歧視大?答案不言而喻把,是因為市場競爭讓人心胸開闊,我們得感謝市場的充分競爭才讓我們的世界變得更加包容,更加的多元化。
課后思考題:人們的歧視行為,是在選總統的時候更嚴重,還是選伴侶的時候更嚴重。
根據本節課內容,歧視造成的后果越嚴重,我們才會越努力去減少歧視。那么相對選誰當總統和選誰當自己的伴侶二者相較,當然是選什么樣的伴侶對自己的結果更嚴重啊,所以我們在選伴侶的時候歧視相對就會少,而選誰當總統對我們的生活則會影響少很多,所以人們對選總統的歧視也會多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