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慕蕤海
01
有讀者問我,如果沒有足夠好的學歷、資歷和履歷,再讀書會很辛苦,該怎么辦?每個人的生活都有每個人的難處。
實際上,人的能力可以分為硬實力和軟實力。這就像織布的經緯線,就像人體的骨骼和肌肉,兩者相輔相成,缺哪個都不行。如果能通過努力,獲得資歷上的“硬件”,當然錦上添花。實在不行,好好經營軟實力,也很有效果。因為有一些工作,比如經商、創業等,沒有這些硬件也沒關系。
擁有良好的軟實力,品行良好,為人真誠,相信以真心換真心,吃苦耐勞,這樣的人,也很容遇到自己的貴人和恩人,讓自己的人生出現轉機。
之所以用“軟實力”這個詞,是因為這個詞概括得比較全面。軟實力中包括學習力、團隊合作、溝通、表達等能力。這種軟實力是綜合的、無形的,是很難衡量的,卻無時無刻不貫穿在職場中,所以千萬不能忽略。
02
我是如何意識到軟實力的呢?因為我吃過這方面的虧。
先從我剛工作時存在的問題說起。
首先我覺得在理解別人說話潛臺詞上,能力欠缺。因我覺得只要自己實心實意,對方也應該真心真意吧,所以沒想過說話還有潛臺詞這回事。
記得做秘書時,有一次開會,要給客人倒茶,這是做人的道理,咱也懂。但是客人說:“不用倒了,馬上就走。”我就死心眼地認為,真不需要倒水了,馬上回到座位上坐下。但領導說:“那哪行啊!茶總要喝的。”聽完,我還傻乎乎地瞅著,不知怎么辦。領導給我使眼色,我才緩過神來,麻溜地去倒水。客人只是客氣一下,我卻當真了,連這都理解不了,覺得很尷尬啊。
還有一次領導讓我們寫材料。我提出建議,說公司有個項目要不要寫進去,因為項目比較敏感。領導說話很藝術,七拐八拐扯到別的事上,然后他問:“大家有沒有其他意見啦?”我還沒得到答案,就把剛才的問題又問了一遍。領導沒正面回答,又扯到別的事上。我居然問了第三遍,要不要寫進去。好在別的同事看不下去了,小聲補刀說:“領導的意思不已經很明顯了嗎?不用寫。”我還挺納悶,領導又沒說不用寫。
有時候,領導拒絕你都從不說“不”字的。當時,我卻傻傻地聽不懂。后來我懂了,當場拒絕下屬會讓人更沒面子。下屬好心好意提的建議,如果被領導一棍子拍死的話,下次下屬提建議的勇氣和信心都會被抹殺。領導就喜歡用藝術的方式讓你悟透其中的道理。
其次,我覺得我喜歡爭論,遇到觀點不一致的,喜歡跟人掰扯清楚。其實倒不是說我一定要說服別人,主要是希望通過碰撞,讓大家互啟心智,產生創新思維的火花。但出發點是好的,有時候因為不太注意場合,也不把領導當外人,碰上跟我一樣不輕易認輸的,爭論到后來也分不出個子午卯酉,感覺很累。當時,我居然也沒覺得有什么不妥,有理走遍天下啊。但估計把領導和同事都得罪了。
再者,我偶爾還喜歡發發牢騷,小和尚念經。遇到自己覺得很繁瑣的工作,會一邊干一邊心里說,這樣做有什么用,沒什么意義,都是重復勞動。卻忘記了,我是靠這份工作拿工資、掙吃飯的錢的。估計偶爾冒出的幾句抱怨早就讓別人給我帶上了標簽。
當然,我只是舉了幾個我剛參加工作時最突出的問題。當時,我覺得只要業務能力能拿得起、放得下,憑本事吃飯,不用看誰臉色,不用求誰,不是很好嗎?只要我有能力,領導也不會低看我一眼。所以覺得一切只要從業務需求出發,干活努力,一定會得到認可。
但是我發現問題來了。和我同齡的人都陸續提職了,我還原地不動,我的付出并沒有得到認可。那問題出在哪里了呢?我覺得不能再低頭拉磨了,要抬頭看看方向,看看路線。
03
我開始慢慢觀察那些先提職的同齡人,開始找自己的差距,到底差在哪里。
有人把這稱為情商低。但情商到底是什么,我看沒幾個人能說清楚。所以我就不喜歡人家總是把板子打在“情商”身上,讓人聽了感覺挺冤枉,挺委屈的。因為帽子實在是扣得太大了,承受不了。
后來我也看了情商的書,才發現情商的概念果然很寬泛。“情商之父”丹尼爾·戈爾曼在書中提到情商有五種特征:自我意識、控制情緒、自我激勵、認知他人情緒和處理相互關系。我對照一看,自我意識 、控制情緒、自我激勵這三個特征,我還都可以,主要是在認知他人情緒和處理相互關系上不太理想。而我覺得最主要的就是認知他人情緒上,如果連他人的所思所想都理解不了,就別談下一步執行和處理的問題了。
我把這歸結為“察言觀色”的能力比較差。所以我認為經營軟實力,主要應該提升“察言觀色”的能力。因為只要懂得“察言觀色”,就會了解江湖上的人情世故,就會理解行業、團隊文化與規則,就會順勢而為,并為我所用。中國的孔子早在公元前500年就提過類似概念。《論語·顏淵》記載到:“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翻譯過來就是,仕途順達的人,品性正直、崇尚正義、善于察言觀色、謙遜謙卑。這才是治國、治家人才的軟實力啊。
所以我更喜歡用“察言觀色”這個詞,這個詞由兩部分構成。一個是“察言”,就是觀察、理解別人的弦外之音,猜透潛臺詞;另一個是“觀色”,就是看人臉色,察覺別人的情緒變化,這比情商的描述更直接、具體,更有針對性,也更容易改進。
所以經過綜合分析后,我覺得我需要鍛煉提升“察言觀色”的能力。
04
會“察言觀色”的人看人拿煙出來了,馬上就遞上打火機,并且四處幫忙找煙灰缸;看人茶水喝完了,馬上就給續杯;看人家情緒不太高,就不接著說話了,不會沒完沒了地絮叨;有不同意見,絕不會跟領導死磕,否則把工作都能磕沒了;領導的意見就是最終意見,當面千萬不要反駁;領導提攜,要有感恩之心,這樣領導才會信任地把更重要的任務交給你。
我“察言觀色”的能力就沒這種水平,但我慢慢意識到,并逐步開始改變。我覺得這得從我的家庭環境說起。因為父母工作忙,所以我一直在外婆家長大。老年人帶孩子,多少有點嬌慣;父母偶爾見一面,自覺虧欠,多少有點寵溺。所以花錢、買東西這些事,根本不需要討價還價就能獲得,行就行,不行就是死活不行,更不需要我察言觀色、見機行事。所以我認為這是我不會察言觀色的首因,才導致我軟實力的培養比一般人慢了大半拍。
而那些在艱苦環境中長大的、受過挫折、打擊或是敏感的人,就很早學會了“察言觀色”,還有些父母比較會“察言觀色”,所以孩子早早就得到他們的密傳的,也成長得比較快。
所以,我覺得從成長環境這點上,我是吃虧的。父母沒有親授我一些人生經驗,我也沒有鍛煉“察言觀色”的好環境。所以,我就不太關注別人的感受,比較自我。
05
很多人都自我,這也是獨生子女80后、90后一代比較普遍的性格。很多人可能會問,我“自我”,只關注我自己,關注我自己的感受和幸福,這難道不好嗎?別人的事,別人情緒好不好,別人有什么心里訴求,關我什么事?我自己的事還操心不過來,哪能管得了那么多閑事,對吧?
我相信很多人都跟我有過同樣的看法。但如果剛進入社會,這么認為,也無可厚非,畢竟是長期以來的習慣。學校里光顧著學習知識、技能,沒關注這方面的修煉,也可以理解。但如果工作過幾年,吃過了苦頭,還不了解,那只能說悟性還有待提高了。所以一定要學著“察言觀色”,那樣才知道什么樣的人容易評上優秀,容易被提拔,什么樣的人容易拿高薪,才能自我診斷,對癥下藥,并有意識地經營、提升自己。
我開始反省,有計劃地改進,并逐步形成自己的體系。
一是,會“察言觀色”,不斷學習。聽懂領導和同事的潛臺詞,理解真實需求。如果他需要鼓勵,那就鼓勵他;如果他需要認同,就贊賞一下;如果他是拒絕,那就就坡下驢;如果是贊美自己,就學會接受;如果是吹捧自己,自己也要知道自己幾斤幾兩。
二是,執行力要快。組織讓你干啥,你就干啥。服從,聽話,不抱怨。速度要快,質量要好。組織效率高了,效益好了,自然也不會虧待你。
三是,說話溝通要慢。學會“寧停三分,不搶一秒”的說話方式。就是別人提問時,先停三秒,不要急于回答。想想別人的弦外之音是什么?是愿意還是拒絕?是真客氣還是假友好?聽明白,想清楚了,再回答。該會心一笑的時候,不用千言萬語。不走冤枉路,不干冤枉活,不說廢話,該閉嘴時就閉嘴。
后來,當上主管,我給新員工講課時,經常提“三大力”建設,就是指學習力、執行力和溝通力這三項能力。當然,這也是在我上了無數次知名講師課程后,理論結合實踐,總結的最核心的職場能力。 “察言觀色”看方向,看坐標,提升學習力;執行力是行動力;溝通力可以整合團隊效率。“三大力”,簡潔、明了、實用。
06
有人可能會說怎么這么復雜呀!那我寧肯要高質量的獨處,也不要復雜、累心的社交。當然,這也是可以的,每個人都有選擇的權利。
但如果你想在官場、職場上,尤其是在人才濟濟的大平臺、大公司中,獲得團隊的認可和自己的發展,就必須要了解這些。培養自己“察言觀色”的能力,弄懂人情世故,經營自己的軟實力,會發現很容易融合到團隊中,獲得領導和同伴的認可;在管理團隊時,也會凝聚團隊的力量;各種晉級、晉升機會、誘人的薪水也會向你拋來橄欖枝。
當然,如果你實在不擅長又不喜歡“察言觀色”,那就老老實實地打造好你的“硬件”實力,走技術型人才路線,也很好。
總之,既然身在社會,不管軟硬,總要有一種拿得起、放得下。當然,潛心研究軟實力和硬實力的話,“軟硬兼施”也是有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