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打開電視電腦手機網(wǎng)絡,滿屏充斥著所謂“小鮮肉”,涂脂抹粉搔首弄姿,不男不女不陰不陽,再加上一些腦殘粉,整個世界陰陽失調(diào)烏煙瘴氣,一股娘炮氣息撲面而來席卷中華大地。這是怎么了?難道我們進入了一個以丑為美的時代?
世有陰陽二氣,人有男女之別;山有雄偉之姿,水有柔美之態(tài)。華夏文明博大精深淵源流長,上下五千年,既有"鐵馬秋風塞北"之豪邁,又有"杏花春雨江南"之婉約,為何到了今天,卻只見"花樣美男"難覓錚錚鐵漢?
近日網(wǎng)絡盛傳的一則消息引起了眾多網(wǎng)友的注意,中學歷史課本改革,移除了衛(wèi)青,霍去病,屈原等人,漢武帝驅(qū)除匈奴也給移除了。
遙想當年,衛(wèi)青北擊匈奴,氣吞萬里如虎;霍去病縱馬揚鞭,仰天長嘯:“匈奴未滅,何以家為”激蕩了無數(shù)男兒的家國情懷;屈原“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更是堅韌不屈愛國男兒的真實寫照;漢武帝乃是不和親、不割地、不賠款書寫了“犯我強漢,雖遠必誅”的千古一帝。這些歷史人物無一不是華夏血性的杰出代表,抹去他們的存在印跡,用意何在?難道要把我們的后代培養(yǎng)成沒有血性軟弱可欺的兩腳羔羊?
虛化歷史抹殺英雄,將極大弱化國人的反抗意識和愛國情懷。如此一來,我們中的某些人完成了無數(shù)侵略者夢寐以求的目標:不戰(zhàn)而屈神州之兵,不伐而滅華夏之國。
今天刪去他們,明天或許就是文天祥戚繼光,后天可能就是鄭成功林則徐。欲滅其國先毀其史,欲摧毀其歷史先萎靡其精神。
當今社會,一片歌舞升平的景象,以權位論高低,以財富論成敗,欺下媚上,貧困可恥豪奢光榮;熒屏之上,娛樂至死不見民生;將軍孤墳無人問,戲子家事天下知。詆毀英雄抹黑英雄,成了一些跳梁小丑的人生樂趣;追捧戲子跪拜“明星”變成了一些年輕人的生活追求;今朝有酒今朝醉,哪管死后浪滔天,已然成了社會中的普遍現(xiàn)象……
追求安逸貪圖享樂,終會使我們成為一個缺鈣的民族,漠視英雄拋棄血性,必將使我們成一個軟弱的國度。
或許,我們應該承認端午節(jié)是韓國的,因為沒有了屈原,我們還有臉過端午節(ji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