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記錄課程第二課課后實踐
這是2018年2月6日崔律“時間記錄App”系列第二講課后實踐。
實踐事項(Do):調整你的類別
<實踐日志>
1.我的實踐:今日課上崔律提供了三種類別的設置方法,第一種來自古典老師的生涯四度和生命之花,第二種來自《記事本圓夢計劃》熊谷正壽的夢想·人生金字塔,第三種不太清楚……
1)《記事本圓夢計劃》我在2015年接觸到,并且基于它選擇活頁筆記本,制作了夢想記事本、行動記事本和思考記事本,開啟了做計劃和記錄每天做的事情的經歷。夢想·人生金字塔的最下層是基礎階段,有三個領域,分別是健康·生活、修養·知識、心靈·精神,第二層是實現階段,兩個領域分別是個人·家庭、社會·工作,第三層是結果階段,對應領域只有一個,是經濟·物質·金錢。不同的人生階段側重點不同,例如熊谷正壽說在三十歲之前他的重點領域是第一層的基礎階段,當第一層比較完善時進入了第二層作為重點的階段。這個分類作為人生追求的思考我覺得很合適,但是如果作為時間記錄的類別需要一些改動,例如心靈·精神這個其實并不明確,也許包括冥想、接觸大自然、旅游之類的?經濟·物質·金錢一般也不會作為類別使用,也許可以替換成購物、理財等。如果用這個要發揮想象力,看如何跟自己的生活,跟自己每天的活動相結合;
2)古典老師的生涯四度和生命之花是2017年接觸到的概念和模型。感覺生命之花適合做月目標和月復盤,更關注平衡。而生涯四度則是從人生的發展來考慮,有平衡也有取舍。生命之花分外在和內在領域,外在領域包括學習成長、自我實現、職業發展和財務;內在領域包括身體健康、休閑娛樂、家庭、朋友與重要他人。這個如果作為每日活動的類別來使用的話,需要考慮清楚自我實現是什么,包括哪些活動內容,對于我來說,感覺自己想要通過個人成長達到自我實現,然后助人,發揮自己的能力和潛力,做出一定的貢獻。然而,目前對于自我實現是什么,會以什么樣的形態出現還不明確。所以我的活動類別在此基礎上做了改進,變成了睡眠、日常、運動、工作、知識管理、自我管理、人際社群、休閑。
其中日常屬于生活領域(單身生活≈家庭),包括一日三餐、洗漱洗澡、家務,以及交通等;睡眠、運動屬于身體健康領域。睡眠、日常、運動統一用綠色色調表示,說明是精力恢復、休息的領域。
知識管理屬于學習成長領域;工作是職業發展領域;自我管理包括每日、周、月的GTD等,也包括理財投資的類型,比較復雜,有時會隨心設置,算作學習成長、職業發展、財務共有的領域。知識管理、自我管理、工作三個類別統一用藍色色調顯示,說明學習成長和工作事業是價值領域,也是我重點關注的領域。
人際社群包括人際交往、社群活動、與語伴的語言交換和家人親戚的往來。人際社群單獨用一個顏色表示,是我做的不夠好但是想要做的更好地領域。
休閑也就是休閑娛樂領域,包括旅游、戶外徒步、看網絡小說、看電影/電視劇/綜藝等。休閑用黃色表示,用一棵樹的圖標表示我向往大自然,希望能在大自然中參加戶外活動,更好地放松自己、修養身心。
這個歸類方法我大概從2017年8月開始啟用,就像崔律說的,會隨著自己的關注領域、活動的改變而不斷微調類別,這個真的是要選擇最適合自己的。
2.實踐中的亮點:暫無。
3.我的收獲:通過課程的學習,引發了我主動對自己時間記錄的全過程及時間記錄的方法進行回顧,同時讓我開始反思時間記錄對我的生活產生了什么影響,以及自己的時間記錄是否有需要改進的地方。
4.我的疑問(如有) :暫無。
5.思考題:上班路上時間用來學習這個算“交通”還是“學習”?為什么呢?
我認為應該算作“交通”,因為交通是真實目的和行為,是不可替代的。在這個交通過程中的學習其實是同一時間做兩件事,算是更好地利用碎片化時間。但是這并非專注地學習,學習的效果也不能保證。
類似的問題還有很多,出行途中聽電子書、聽微課是否算“學習”;參加社群活動到底算作“學習”還是算作“人際社群”。引用鄒小強在《只管去做》中的話:“判斷事情歸屬領域的一個特別簡單的標準,就是初心?!笨醋约鹤鲞@件事的最初目的、最本質的目的是什么,然而根據這個劃分活動類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