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本文講的是閱讀方法,主要以讀書舉例。對于其他閱讀內容,舉一反三即可。
本文包含主題:
1 大多數人目前的閱讀方法是什么?問題在哪里?
2 高效的讀書方法是什么?
3 什么是書籍的“深水區”和“淺水區”?
4 “深水區”和“淺水區”分別如何處理,才能讓讀書價值最大化?
5 用“讀書本數"來衡量讀書效果并不科學,該用什么新的衡量標準?
4 為什么說書籍是一個“信息——知識——思維”的 立體結構?
5 新解“為什么懂得很多道理,卻無法能過好這一生”?
大多數人平時是如何讀書的呢?
從第一頁看到最后一頁,然后合上書,心滿意足:哈,終于讀完了~
在讀的過程中,是不是會去劃出重點,并盡量記住更多信息?
但這可能是過時、低效的閱讀方法。
問題出在哪里?
首先,這個時代,信息泛濫但檢索方便,如果還要花很多腦力去記憶信息,就會得不償失。
其次,按上述方法讀完,可能會記得只言片語,事到臨頭卻無法調用知識。
什么才是高效的方法?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首先要回答另一個問題:讀書的目的是什么?
本文且不論娛樂型閱讀,只說“功利”型閱讀,那讀書目的就是:提升自己的認知水平,優化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
基于這個目的,我們不妨采取如下閱讀方法:
首先理解,一本書里,并非所有的內容都同等重要。我們可以把一本書分為“深水區”和“淺水區”:
“深水區”里是這本書想要說明的核心概念,理解起來有難度,但吃透之后,能有效提升認知水平;
“淺水區”里多是一些故事、案例、段子,其功能是讓閱讀生動有趣、讓核心概念易于理解。
(一)吃透“深水區”的核心概念
既然是功利型閱讀,那么把“深入區”的核心概念吃透,是我們的關鍵任務。
如何做?借用曾國藩打仗的六字訣竅“結硬寨、打呆仗”。
結硬寨、打呆仗,不是曾國藩打仗的方法么,怎么遷移到讀書上了?
因為這兩者有共同之處:
首先,曾國藩“結硬寨、打呆仗”,是為了攻克據點要塞,而非對付無關緊要的小村落。只有攻克了據點要塞,才能獲得真正的戰略優勢;
讀書也是一樣,攻克核心概念,才能獲得認知的提升。如果看見核心概念不求甚解、繞道而行,我們的認知水平也只能原地踏步。
其次,“結硬寨、打呆仗”,代表一種下硬功夫、不突破不罷休的態度;同時也是一種不求快,但求把每個攻克的成果都牢牢鞏固的思想;
我們在攻克書中核心概念時,也要用同樣的態度,下硬功夫吃透這些概念,穩扎穩打、步步為營。
對于衡量閱讀成果,我們往往存在一個誤區,好像讀書數量越多就越厲害。
其實不然,因為一本書中有小村莊、也有大據點。試想,雖然讀過很多本書,但如果每本書都只是占領小村莊(認知難度低的非關鍵的內容),放過大據點(認知難度高的核心概念),又能獲得多少戰略優勢(認知能力的提升)呢?
所以,是時候采用一個新的衡量標準了:用占領的大據點個數來衡量自己的進步,而不是讀書的數量。
畢竟,我們讀書不是為了“讀完”,而是要融會貫通,拔升認知高度(或稱“理解力”)、優化行動能力。
那具體如何操作呢?
來看兩位高手的做法:一位是百度副總裁、營銷專家李叫獸,另一位是羅輯思維得到的說書人、《好好學習》作者成甲。
李叫獸曾寫過一篇文章《為什么你看了很多書,卻依然沒有洞見》,里面講到:
他為了吃透一個新的知識或理論,會問自己以下幾個問題,深入思考直到打通吃透,而不輕易放過:
1?“我遇到的哪些現象可以被這個理論所解釋呢?” 不找出至少5個現象,他是不會罷休的。
2?“我的哪些行為可以被這個知識所改進?”?這是為了把知識和實踐相連接,避免事到臨頭想不起該調用什么知識的尷尬。
3?“事物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這是養成透過現象思考本質的習慣,對周圍發生的事物提升洞察力。
無獨有偶,成甲在其“分答小講”《讀書基礎課:讀書記不住、不會用,怎么辦》里,也分享了他攻克核心概念的讀書心法——通過三個層次給自己提出問題:
1 現象層:自己原先的觀點/方法是什么,人家的觀點/方法是什么?誰的更好?兩者的差距在哪里?
2 原因層:書中這個觀點/方法為什么有作用?為什么作者能想到這樣的觀點/方法?
3 行動層:這個觀點/方法還可以用在哪些現實場景中?
不難看出,兩位讀書高手的方法有一個共性:
尋求建立知識與知識之間、知識與行動之間的連接,增強大腦的“工作內存”和理解能力。這正是吃透核心概念,提升認知水平的過程。
(二)儲存“淺水區”的有用信息
吃透“深水區”的核心概念,能夠收割一本書的大部分價值,但“淺水區”里也常有精彩的觀點、案例、素材值得我們吸收。
所謂吸收,并非記憶上述內容,而是“網羅”住他們——把其中特別有價值的內容、打上關鍵詞標簽,有序存儲在自己的知識素材庫里,下次要用的時候,能夠檢索和調取。
我們常說,書到用時方恨少。真的是少的問題嗎?
可能不是。關鍵是沒有把知識有序地整合到能“即時調用”的狀態。就像一個圖書館,如果沒有通過編目系統把圖書分類存放,圖書館就只是一個堆放圖書的倉庫,關鍵時候想要調取某本書就很困難。
古典在其《躍遷:成為高手的技術》一書中說:在信息時代,知道知識在哪兒,比知道知識是什么重要。如果我們只需要記關鍵詞,而不是具體內容,我們的記憶量就能變大很多。
所以,有序地存儲內容,打上關鍵詞標簽,放到自己的知識素材庫里,下次要用的時候,能找到和調取,那么,無論是我們的記憶容量,還是調取速度,都會大大提升。這才是這個時代的超級記憶力。
(三)用立體視角看待書籍
然后,我們不妨立體地來透視一下一本書。曾經有位讀書高手說,我一翻開書,就能看到書中的內容是凹凸不平的。重要內容會自動凸起,次要內容會凹陷下去。
書中內容的重要程度不同,它可以看作一個多層級的結構:
最低層是信息,比如解釋觀點的案例、增加文章可讀性的段子;
中間層是知識,即可能引發我們行動改變的內容(這個定義中,不能引發行動改變的不叫知識);
最頂層是思維,即那些能深刻、長期改變我們看待世界運行規律的思維方式;
不難發現,只有中間層的知識和頂層的思維,能引發我們的認知升級、行動優化。而思維層的改變,更容易引發重大的提升。
一個多層級的系統,往往有這樣的特征:下層無解時,向上一層尋找答案。當突破了上層,再往下進行“降維攻擊”,就輕而易舉。
舉個例子,曾有人問:為什么懂了那么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用上述立體層級分析一下,就很清楚:
所謂“懂得道理”,很可能只是在最低的吸取信息的層面打轉,現實中無法將其調取出來解決問題;
只有上升到更高層次,利用知識設計出行動方案,甚至發展出改變看待世界運行方式的思維能力,才能產生改變人生的效果。
最后,總結一下本文的核心觀點:
1 書籍中的內容并非同等重要,可以分為核心概念(深水區)與輔助信息(淺水區);
2 針對深水區的核心概念,須“結硬寨、打呆仗”將其打通吃透,能提升大腦的認知能力;
3 針對淺水區的輔助信息,無須記憶,對于其中有價值的部分,可以用關鍵詞網羅起來,儲存到自己的知識信息庫,以便下次檢索調取;
4 書籍是一個 信息——知識——思維 的立體多層結構,其中的知識層和思維層,才是提升認知和優化行為的內容。其中思維層的提升,能帶來更大的改變。
愿我們一起跟隨時代步伐,升級閱讀方法,既懂得很多道理,也能過好這一生。
參考資料:
古典,《躍遷:成為高手的技術》,中信出版社,2017年。
成甲,《好好學習:個人知識管理精進指南》,中信出版社,2017年。
成甲,《讀書基礎課:讀書記不住、不會用,怎么辦》,分答小講音頻。
李叫獸,《為什么你看了很多書,卻依然沒有洞見》,微信公眾號文章。
吳伯凡,《學習的方法》,“得到”專欄“日知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