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經在不同場合,問過不同的人,也得到了五花八門的不同答案,而上次發朋友圈問大家時,我已經找到了一個新奇大膽,但又合情合理的答案。
整合了一下大家的奇思妙想,現在把可能性整理如下:
(1)經典回答:冷尿熱屁窮撒謊。
(2)無厘頭回答:喝下去的水,要么是淚,要么是你腦子里的水,要么就是汗和尿。冬天太冷,出汗少,流淚就把臉凍住了,腦子里的水已經很多了,所以就只能尿嘍!
(3)"院士"回答:因為皮膚失水少了。
(4)很污的回答:因為沒有人來溫暖你的唧唧!
(5)精辟的相對專業的回答:寒冷性利尿。
(6)常識性回答:新陳代謝加快了。
(7)最無語的專業回答:就像用了利尿劑!
(8)舉一反三的回答:不是有嚇尿了嘛?那肯定就有凍尿了啊!
可以說這些答案,都在如盲人摸象一樣,只是解釋了問題的某個部分。當然,對于復雜的人體代謝和機制來說,想給出一種解釋幾乎是不可能的,我們只能說哪種解釋或者哪幾種解釋占比大。
要清晰的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明白尿產生的基本原理。
簡單的說,尿就是水,只不過里面有些佐料而已。
血液通過腎臟過濾產生尿液。
這句話對于解決這個問題至關重要。這里面你可以把腎理解為一個篩子,上面的血液多了,壓力大了都會加速尿液的生成。
我們順著這個思路來說:
「1」為什么血液會變多?
寒冷時機體為了維持體溫,肯定會加速新陳代謝。也就是以消耗葡萄糖為主產熱,我們從前都寫過葡萄糖的代謝方程式,其代謝產物中就有水,這些水進入了血液,血液總量就會增多。
此外,皮膚蒸發減少使原本正常通過皮膚排出的水份排不出去了。
血容量來源增加,消耗減少,血量就變多了!
「2」為什么血液的壓力會增大?
因為冷,皮膚的血管就會保護性的收縮,血管一收縮,空間少了,血液還是那么多,壓力不就大了!
這樣腎這個篩子上面的高容量和高壓力就導致了尿量的增多。
如果你考慮到腎臟的重吸收功能了,那說明你的知識面很廣!
腎臟的重吸收功能,主要是受各種激素的調節。比如:感受血液晶體滲透壓的抗利尿激素,感受壓力及鈉濃度的醛固酮,不過這里面其主要調節作用的還是抗利尿激素,你看名字就知道這個是阻止排尿激素中的老大。有感受器發現血液中的水多了,血液變稀了,也就是滲透壓下降了,就告訴抗利尿激素,讓它少分泌點,它不阻止排尿了,正常產生的尿獲得了通行證,不被重吸收,自然就排的多了。
這是大家答案中匯總后的一整套解釋,說得通,也是最主流合理的系統解釋。
不過,我想從進化的角度,從一個另辟蹊徑的角度來解釋這個冷天尿多的現象。
我們先從植物說起,你知道植物怎么防凍嗎?你知道植物為什么怕凍嗎?
水結了冰,體積會增大!如果是細胞,凍冰后,會不會撐破了呢?
水結了冰會變成冰晶,當水足夠小的時候,一受凍,變成的冰晶的鋒利邊緣,會不會劃破細胞膜呢?
總之這就是植物被凍死的"物理分子生物學"機制。說白了,就是不想死,想越冬,再活一年,這是生物趨利避害的生存本能。
那它們怎么辦呢?它們又不能動,不能加衣服,不能發抖,腫么辦?
還記得冬天在汽車里加的防凍液嗎?
液體里摻入不同的溶質,會不同程度的降低液體的冰點,這是植物防止被凍死的基本邏輯。
那它們摻什么呢?
葡萄糖。
只是摻葡萄糖嗎?
并不是,它們還通過排出多余的水分來提高葡萄糖的濃度,進一步降低冰點,盡量朝著飽和溶液努力。
好了,植物能做的就這么多了,剩下的就聽天由命了。
這并不是理論推斷,冰葡萄酒的甜美不知道你有沒有品嘗過,有機會可以試試!
人類呢,或者說動物從某種程度上也繼承了這種抗凍技能,這是進化賦予人類的天賦。同時這種天賦也隨著我們生存環境的變化而成了我們的負擔。
如果人類采取和葡萄一樣的策略,通過濃縮血液和增加血液中的糖分來防凍,那么導致的一個基本現象就是尿多。
這種尿多,有兩個層次的原因:
一個是濃縮血液必須排出水分,這是一種利尿;
再一個,血糖增加會產生一種叫做"滲透性利尿"的現象。
如果你學過醫,你很容易理解這層意思,如果你是沒有學過醫的"麻瓜",我用最通俗的概念來解釋就是:糖尿病病人尿多,是因為血糖升高所引起的連帶效應,血糖升高,尿就會增多。
好啦,文章到此基本對寒冷尿多這個問題,給了另外一種與眾不同的解釋。
你有沒有什么意外收獲呢?
對,那就是糖尿病的一個可能病因。
人類在冰期進化出來的抗凍機制,到了現在這個非冰期,就變成了一種累贅。人類好像不用再通過增加血糖這種額外的方式就可以防寒抗凍了。發抖,收縮表層血管,代謝增加就足夠足夠了。這種進化的副產品,導致了血糖經常性的升高,提前耗竭了胰島的功能,最終導致了糖尿病。
這種理論并不是我推論的,也確實有證據:
(1)文獻上說:北歐等高緯度地區和國家的糖尿病發病率明顯高于低緯度地區。
(2)我通過咨詢在內分泌科的同學得到的實踐性經驗之談:他說冬天的血糖會比夏天高,而且糖尿病酮癥酸中毒會增加。
從進化的角度來看,從加上時間軸的這個四維空間來思考:
疾病也許是進化的遺留問題,是進化的副產品。
感謝您的閱讀,文章部分內容受“古哥古典”啟發,特此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