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電影院遭受了兩小時狂轟濫炸的音響,厚厚的近視眼鏡上面架著3D眼鏡,箍得耳朵生疼。慢慢隨著有老有少有情侶的隊伍走出電影院,我長吁一口氣:
終于結束了。
先前很多朋友在朋友圈曬出了《尋夢》的票根,并配上“一定要看!”、“這趟來對了!”等一系列推薦語。看完這些狀態,我趕緊去豆瓣搜索這部剛上映的電影,僅從標題上看,豆瓣的基調基本和朋友圈差不太多:
“這可能是今年最好的動畫電影”、
“曾經的皮克斯又回來了”、
“年度最佳的電影音樂大碟”
......
剛走出電影院,沒一句贊美能用得上。
滿懷期待地買了電影票,滿懷期待地進了電影院,一臉失望地離開。
首先,它的主線很傳統,也很老套:
墨西哥是個音樂天堂,在音樂國度里竟然有一個家族視音樂為妖魔鬼怪,全心全意將手工制鞋做好做大,其原因是小男孩米格的曾曾祖父當年為了追求音樂拋妻棄子,曾曾祖母定下了“閉關鎖國、不提音樂”的家族規矩,一代一代流傳下來;
但到了米格這一代,音樂天賦極強的米格不愿接受“制鞋”的設定,一心追隨曾曾祖父腳步的他面臨著夢想和家庭的抉擇......
皮克斯的故事大多圍繞著“夢想”、“家庭”、“友誼”這些人類最真摯最寶貴的事物,這一次用音樂代表夢想,用祖輩的束縛象征家庭,將兩個都很重要的因素擺在了對立面,作為整個故事的矛盾點。
但矛盾塑造得過于水火不容,最終并未解決。
米格憑借一首《Remember Me》,不僅喚醒了曾祖母對父親的記憶,還僅用一首歌的時間說服了包括“老頑固”祖母在內的所有家人,這只有天籟之音才辦得到吧?
另外,一心一意追求夢想的小男孩在影片末尾表了兩次態:“還是家庭最重要”,這使得這部影片的兩個硬核由于沒有統一協調而崩塌了一半,莫名其妙的妥協也沒能升華任何主旋律。
如果去掉曾曾祖父被謀殺的這一歷史事件,夢想和家庭的矛盾讓我懷疑自己在電影院看《xx好聲音》。
既然獲得贊美的原因不是好劇本,那一定有讓人眼前一亮的東西。
沒錯,《尋夢》重新塑造了冥界,一個與中華文化和恐怖片里不一樣的冥界。
電影中,這個全是骷髏的世界不僅存在,而且就在人們身邊。每年的亡靈節,逝者都會重返人間,只不過陰陽相隔,活著的人們看不見摸不著。
重要的是,這個冥界一點兒也不恐怖,有歡聲笑語,有嗨到翻的演唱會,有狂歡派對,活脫脫一個陽間的鏡像。
但既然是鏡像,它也有貧民窟,有流浪漢,有辦事效率低的機關機構,有荒唐可笑的賣友求榮。
從這個層面上來說,這兒不過是陽間的延續,你生前所有的名聲、名望都會在這個冥界繼續發光發熱。
歌神在陽間瀟灑走一回,到了冥界依然擁有大量擁泵。有權有錢的人繼續有權有錢,非富即貴的人繼續非富即貴。
更匪夷所思的是,終極死亡的原則是這樣一句話:
The real death is that no one in the world remembers you.
這也是很多影評在稱贊該電影時放在重中之重的金句,但這句第一遍聽上去很感人的大道理,才是這部歡樂大團圓電影最恐怖的地方。
歌神生前聲名遠播,所以大家都記得他,他的音樂流芳百世,那么他會在冥界逍遙自在,甚至擁有歌迷燒給他的巨型吉他墻;
有家族的人代代繁衍,上一代教育著向下一代,下一代惦記著上一代,所以亡靈節已經成為家族的組團旅游。
可沒有名氣的人、沒有家庭的人,難道不值得被記住嗎?
難道必須有一個可歌可泣的事業,或者有一個能被記住的家族,這樣的生命才值得延續?
如果我兢兢業業工作,忙忙碌碌上班,雖然沒有大的功勞,但每天為我的飯碗和社會默默做出小貢獻,過著總是離理想差上那么一兩步的生活,那么按照電影的邏輯,我踏上冥界的第一步便該化為粉末。
或者,我碰巧是個不婚主義者,是不是連踏上萬壽菊橋的資格都沒有?
我想我們的存在、你的存在、每個人的存在和延續,都不是為了讓別人記住,不是讓家人記住,也不是讓世人記住。
從迷茫混沌中找尋到自己喜歡的事情,在萬千思緒中堅定自己的目標,這才是從娘胎里蹦出來活這一趟應有的態度。
活著本就不容易,還要為賺一個名聲、為了能在下一世吃得開、為了多一個人記住我而惶惶奔跑,累慘了。
到了那邊兒,碰巧您能記得我,我站起身跑兩步來到你跟前兒,“您費心嘍”;碰巧您不記得我,相見就是緣分,咱們來世再做朋友。
有記憶便能遺忘,有存在便會消亡,管你是real death還是fake death,時間總能給出答案。
讀完這些文字,想來想去,在一部卡通片里談什么哲學與人生?說不定只是一個單身狗的自我陶醉呢?
想想也是,電影只能拍出十分的動畫,五分的童年,一分的人生,剩的還得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