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周一進城參加一個會議,在路上堵了一個小時之后,快到的時候,會議已經差不多要開始了。想著舉行會議的酒店就在附近,我匆匆忙忙從停車場走出來,就憑著感覺四處找。
眼看著時間一分一秒過去,我還是沒有找到地方,這才打開了手機導航。跟著導航走,發現自己剛才完全走錯了方向,南轅北轍,多走了很多冤枉路,最后就遲到了。要是一開始就先停下來弄清楚該忘哪走,時間上、力氣上都可以少浪費一些。
這兩年我在的公司由盛轉衰,走了一個合伙人,跑了一個大客戶,之后陸陸續續每個月都有人在離職。公司的老人養尊處優,年輕人沒有什么晉升的機會。我也在想著換一份工作。雖然有換工作的念頭,但是總覺得自己稀里糊涂的,每當有朋友問我想換個什么樣的工作,我又說不上來。看著身邊的同事一個個離開,我總覺得自己好像應該要做點什么。
我反復問自己:到底什么才是自己想做的事情?去做些什么才會有前途?
朋友轉給我一篇領英上文章,題目叫做《都說要做喜歡的工作,我怎么知道我喜歡什么工作?》。文章提到,每個人受激勵的因素是不一樣的。有些人喜歡鉆研技術,讓他們去管理,即使能夠獲得隨之而來的權力,他們并不覺得開心。就像一些教授和醫生,他們更享受做研究或者治病救人,在行政上、人事方面的投入在他們眼里反而是累贅。如果一件事情,我們覺得是重要的,那我們就會有很強的內在動機去付出努力、采取行動,并且樂在其中。
文章列舉了德國心理學家斯普朗格的研究。斯普朗格認為,我們看待時間的職場內在動機可以分為6中,分別是:理論導向、實用導向、唯美導向、社會導向、個人導向和傳統導向。
理論導向:注重知識,喜歡新知識,愛學習,希望了解這個世界的真相。
實用導向:注重投資回報率,關注每項投資在時間、資源上的收益最大化。
唯美導向:注重成長、美與和諧平衡的生活。
社會導向:注重服務,助人為樂。
個人導向:渴望權力,注重個人被認可。
傳統導向:注重信念和原則,追求人生最高的意義。
一個人要去了解自己,并不容易。在回到我想做什么這個問題上,探究自己具有哪些受激勵的因素,可以幫助我們找到一種內在和外在的契合。我覺得我自己比較偏重于實用導向、社會導向和唯美導向。通過這個定位,我試圖由內而外的去尋找適合自己的行業和職位。
尋找機會當然是需要多向外看的。現在大數據、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等領域都在迅猛發展,如何在一個個浪潮里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是很值得努力探尋的。我開始閱讀更多的最新期刊,了解身邊的朋友在做些什么,一邊積累知識和見聞一邊尋覓適合自己的機會。
不管是向內還是向外的了解,都需要時間和精力。我覺得,人想要改變的時候,在邁出下一步之前,仔細的思考和探索,即使看起來是停滯不前,這些付出和等待也是值得的。好比我去找那家第一次去的酒店,停下來把路看清楚了再走,比盲目感覺著去行動,最后回過頭來看,那個停下來的時刻是非常有價值的。
一艘船,若是在快速航行的時候改變方向,需要的時間和動力,遠遠比停泊的時候要多。一旦我們全速前進,要再去改變就不那么容易了。所以,在我們全力以赴之前,努力把自己和世界看得更清楚一些,我想這樣我們就有更大的可能讓自己的人生過得充實而富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