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阿里,極致的海拔造就極致的風(fēng)景:雄渾、壯闊、古樸、本真,四野蒼茫,仿佛亙古不變……。?
? ? ? ? 阿里是遠方的遠方,詩中的詩。
? ? ? 《阿里之途》六首是萱哥西行阿里的路途見聞。與其他同類題材的詩作相比,萱哥筆下的阿里,風(fēng)景里多了生氣,詞語間多了活潑,表現(xiàn)出詩人鮮明的個性特征。
? ? ? 萱哥寫詩擅長使用擬人、比喻等修辭手法,技巧嫻熟,這個特點也體現(xiàn)在組詩中。比如:“云朵捧出一個又一個海子/仿佛已不是今世的顏色”(《初入阿里》),一個“捧”子讓云朵有了人的情感,用“仿佛已不是今世的顏色”的比喻生動表現(xiàn)了海子幽靜與深邃的藍;又如,“山巖的孤獨/靜得像那一片喜馬拉雅/早期的雪”(《初入阿里》),賦予千年獨立一隅的山巖豐富的內(nèi)心,“靜得像那一片喜馬拉雅/早期的雪”刻寫出了山的寂靜與荒僻。
? ? ? 萱哥寫詩講究獨特的觀察視角與摹寫能力。她寫景物很多時候不是直接突現(xiàn),而是借助它物,曲筆表現(xiàn),比如她寫云朵,是在飛鳥的羽翅間,“鳥兒的翅膀里/不斷飛出吉祥云朵” (《里孜的清晨》);她寫雪山,是透過草尖的露珠,“草尖上停泊雪山的倒影”(《里孜的清晨》),這樣的寫法生動而美好,新鮮而獨特。
? ? ? 與萱歌以往的詩內(nèi)容含蓄,意象隱晦有所不同,《阿里之途》六首呈現(xiàn)出全新的面貌:情感質(zhì)樸,語意清晰,意象鮮明,語言自然流暢,給人不一樣的閱讀體驗。
? ? ? 當然,《阿里之途》在個別語句的錘煉上還略顯不足,比如“浩瀚無邊的厚重”(《暗夜光芒》)一句,使用就不當,需要詩人再做斟酌。
附:? ? ? 西藏.阿里之途
? ? ? ? ? ? 里孜的清晨
? 鳥兒的翅膀里
飛出吉祥的云朵
草尖上停泊的雪山倒影
刺破塵埃
陽光的金線刻成了無窮的雪
羊群與牦牛頭枕著又一首
喜馬拉雅醒來的歌
……
? ? ? ? ? ? ? 路之幻
當我的車前行時
誤把藍天當海子
而白云走近我的當兒
雪山又橫空降臨
山的那邊陽光晴好
忽明忽暗
一會兒走,一會兒停
寒風(fēng)不再擁擠
草灘上的花全開好了
下一個春天正在向著這里
? 照耀
……
? ? ? ? ? ? ? 初入阿里
? 云朵捧出一個又一個海子
仿佛已不是今世的顏色
馬匹沿著古人的草甸棲息
一天又一天追趕著
? 山巖的孤獨
? 靜得像喜馬拉雅
早期的雪
……
? ? ? ? ? ? ? 崗仁波齊
信仰的時間
隨著風(fēng)旋轉(zhuǎn),隨著祥云流盼
那一點云端中的白
早已住進神明的遼闊
路有多遠,情就有多誠
千年萬年
拂不去塵埃盡頭的蔚藍
來世的遙遠
……
? ? ? ? ? ? ? 革吉印象
靜臥在象雄的路上
萬年的足印,遠古的云
風(fēng)雪作盾,格薩爾含笑荒蕪
古代的太陽落下熱淚
獅泉河的草灘捧出羊群的遲疑
山在增高,風(fēng)也在增高
月色悄無聲息
五彩的山巖咬碎洪荒的悲戚
? ……
? ? ? ? ? ? ? 暗夜光芒
這時刻
刺破云層的同時刺破星光
穿過古老,卸下引力的疼痛
回到伸手不見五指的蒼穹
聽隕石的故事,觸格薩爾的睡夢
? 木星上來了
? 土星還沒下沉
? 寒冷一動不動
? 浩瀚無邊的厚重里
? 年輪飄過屬于你我的那一顆星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