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給大家介紹的這本書,是一本教會我們如何教出積極樂觀的孩子的書。這本書的作者馬丁·塞利格曼是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學者和臨床咨詢與治療專家,也是積極心理學的創始人之一。他研究的范圍包括習得性無助、抑郁、樂觀主義、悲觀主義等方面,曾經獲得美國應用與預防心理學會的榮譽獎章,由于他在精神病里學方面的研究而獲得該學會的終身成就獎。塞利格曼1998年當選美國心理學會主席。
塞利格曼不僅是一位嚴謹的學者,還是一位暢銷書作家。他的幸福五部曲《真實的幸福》《活出樂觀的自己》《認識自己、接納自己》《教出樂觀的孩子》《持續的幸福》已經被已經多國語言,暢銷全球。目前這五本書都有中文譯本。
塞利格曼的一生本身就是個傳奇,他在26歲的時候就獲得了終身教職——我26歲剛剛研究生畢業——成為美國歷史上最年輕的心理學教授。由于他經典的學術發現——習得性無助,入選20世紀100位心理學家,并且成為排位最高的積極心理學家。在1998年當選美國心理學會主席的時候,他還創造了該協會全票當選的歷史紀錄。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他不僅是學術得到了當時學界的認可,而且人緣也相當了得。
他在就職演說時發出了讓整個心理學界為之震動的倡議:“心理學家自弗洛伊德以來始終關注于把-8的人提高到-2,而我的目標是吧+2的人提升到+6。”數年之后,人們將他演說的那一天作為“積極心理學”誕生的標志,而他本人也當之無愧成為“積極心理學”之父。
2004年塞利格曼受邀出席TED演講,聽眾超過150萬,2005年1月美國《TIME》雜志的報道讓積極心理學進入大眾視野,開始影響越來越多的人。哈佛最受歡迎的幸福課導師本·沙哈爾曾說:“我曾不快樂了30年,但我知道積極心理學是可行的,因為,它已深深地幫助了我,我想把我所學的東西和別人一起分享,于是,我決定做一名教師。”
這本書是塞利格曼將積極心理學應用在兒童教養中的經典作品。它系統地闡述了消極情緒的成因,如何培養孩子的樂觀以及如何讓孩子更好地與人交流。
一、如何“化煞為用”——消極情緒的好處
我們現在的世界物質生活變得越來越豐富了,可是孩子們卻越來越不快樂了!根據書中提及的四項研究表明,在作者成書的年代患抑郁癥的比例比20世紀30年代要高出10倍,而且平均年齡越來越小了。看到這里,我想想確實現在很多學生其實很不快樂,在學校很多時候表現出的情緒是消沉沮喪,缺乏意義感。很多人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以及為什么干。
而作者認為,我們應該看到這種消極情緒的好處,并且接納這個情緒,為我所用。因為焦躁是抵御危機的急先鋒,它能夠激勵你采取行動改變自己或者改變這個世界。在遇到挫折的時候,我們還能夠產生心流。沒有挫折,心流就無法獲得,沒有被失敗、重新振作、繼續嘗試等打斷過的連續成功也不會產生心流。
人生總不會一帆風順,幸福總是通過對比獲得的。在人生失意時,我們應坦然接受,并且將境遇給我們帶來的消極情緒轉化為重整旗鼓的動力。奇門中講“人無擊刑不發”,意思是人只有遭遇逆境才能奮發圖強。風水中“化煞為用”講的是如何有意識地將煞氣為我所用,變為有利于自身的環境條件。仔細想想,這豈不是異曲同工嗎?
二、樂觀小孩是可以養成的。
作者認為孩子的樂觀主要有三個來源,一是來自于遺傳;二是來自于父母的教養;三是來自于老師和教練。根據一項雙胞胎基因實驗,每一種主要的人格特質有1/4-1/2是從父母那兒遺傳來的,例如抑郁、工作滿意度、宗教信仰、自由主義、權力主義、活力充沛等,甚至看電視的多少及離婚的可能性都有50%的遺傳性。而其他影響孩子樂觀的因素來源于孩子從小生活和接觸的環境,在這其中父母的行為風格,對于孩子的影響非常大。父母對于遇到問題的反應以及他們處理事件的態度,會以一種明顯得行為信號傳遞給他們的孩子。
對于養成樂觀,作者提出了一個ABC養成模式。所謂ABC,是孩子由于某件事情A,產生了某種想法B,繼而觸發了他的感受C。我們應該告訴孩子,當不好的事情發生時,中間的那個B是最重要的。例如老師問湯姆:“你為什么每次都遲交作業?”(A)這個時候湯姆感到非常生氣。(C)這是他的想法B告訴他,老師對我有偏見,所以總是針對我。而如果湯姆能夠從另一個角度去考慮B,老師是因為擔心我無法鞏固前一節課所學習的知識,而對我遲交作業這件事情表示關心,那么,他就會得到一個完全不同的感受。
三、如何更好地與人溝通
想讓孩子更好地與人溝通,我們首先應該讓孩子學會解釋。解釋風格有三個不同的維度:永久性、普遍性和個人化。悲觀的人相信挫折是永遠無法改變的,而樂觀的人總是認為挫折是暫時性的。悲觀的人往往認為起因會影響很多情況,而樂觀的人認為起因只是影響特定情況。悲觀的人認為起因就是“我”,樂觀的人認為起因可能有多種因素造成。我們應該讓孩子認識到他們在解釋問題時候,應該采用樂觀的解釋風格,積極的說法會讓自己的壓力減輕,從而更加積極地去面對問題。
想讓孩子更好地與人溝通,還需要讓孩子學會反駁悲觀。有效地反駁建立在四大基石之上,第一個是搜集證據,第二個是做出選擇,第三個是化解災難,第四個是開發反攻計劃,將精力投入到最可能發生的情況中,并且做好最壞和最好的打算。反駁的目的是為了消除悲觀想法,任務是反駁批評,指出證據,化解災難。
我們在協助孩子們學習解決問題和社交技能之前,我們應該遵循三個原則:一是不要為孩子解決任何問題;二是一旦讓孩子自己解決問題,你就不能對他的解決方式過分苛求;三是要示范有彈性的問題解決策略。因為,我們幫助孩子解決問題,孩子會有依賴心理,到頭來不會有任何成長,他們在嘗試自己解決問題的時候,可能會有些不太好的開頭,或者事情沒有朝著他們想的方向去發展,這個時候我們應該贊賞他們的操作步驟,并且幫助他們檢查存在問題的原因。我們自己示范有彈性的問題解決策略會讓孩子看到各種可能性。
塞利格曼厲害的地方是讓我們看到了將抽象的情緒控制變為具體可行的操作步驟,通過自我察覺以及有效教練的方法,能夠將這些技巧傳授給我們的孩子們。但是這其中的前提是,我們必須是一個掌握了這項技能的父母,而這對我們大多數父母來講,是一種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