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是深圳大學傳播學院廣播電視2016屆畢業生。為了讓我們的劇情片具有說服力并且更貼近女普工的生活,我們小組的制片與導演來到了一家印刷工廠,體驗那些她們從不曾經歷過的生活。
每個熬過劇本的小組都知道:一入編劇深似海,從此奮斗到天明。
老師說的每句話聽起來都好有道理,但是仔細一想就整體懵逼了。
“你們這才改了三四稿,人家專業做電影的幾百稿都不算多。”
“你們的重點應該在人物內心掙扎的過程……”
“絕對要去了解她們的生活,這是必須的!”
最后的最后,指導老師一臉憧憬地看著編劇:“照我說的再改改吧,我的腦海里已經有了很美好的畫面了。”編劇一頭霧水地轉向導演:“導演,你說怎么改?”導演回去想了兩天后告訴我:“老趙,我們去工廠感受一下吧。”
我原來以為“感受”真的只是感受一下:坐在那里觀察她們工作,有機會的話也能去宿舍聊聊生活。院長所說的那種美好的畫面也浮現在我的腦海中,我甚至感覺到自己就要帶著組員滿血復活了,那就去吧。
我們去的工廠在惠州鎮隆,廠房是高樓白墻,上面用印刷宋體寫著“高效、質量、安全”六個大字。保安亭和圍墻都是矮矮的,屋頂一個聚光燈直接對準伸縮門,典型的工廠模樣。如果說它和我記憶中的工廠有什么不同的,大概就是圍墻上少了防盜的玻璃渣子。
接頭的人讓辦公室的前臺姐姐發給我們兩張工牌,上面寫著“XXX,粘合部(員工)”。
多年的經驗告訴我,有分組,必干活。果然十分鐘以后我們就坐在車間里粘起了紙盒。可以想象接下來的日子我們都會是這樣,在工廠里和她們一起做工、生活。雖然訪談泡湯了,但是和她們一起工作的那幾天卻真正讓我感受到她們的生活遠和我們想象中的真的大不一樣。
先來看看我們在這里做的工作吧:
工廠里所有的成品都需要依靠手工來完成。有時候是折紙盒,有時候是裝箱。輕松一點的工作就是貼標簽和戳包裝孔。這是一份對智力、能力毫無要求的工作,只要你愿意,有耐性,就可以來。
因為工作就是不斷的重復上一個動作,所以人會很麻木。坐在我對面的阿姨折紙盒的時候兩只眼晴完全放空,但她手上的動作仍然沒有停下來。
我實在是太累了,手在折紙盒,眼睛卻在觀察她們的工作狀態,腦子里還要想著怎么和他們聊天。回頭一看導演,工作好認真!(完全是因為太累了,我要省點說話的力氣去干活兒。。。)
除了兩只手以外,我們絕對不能缺的就是材料了。比如透明包裝袋。剛開始時,同組的人會親自帶你去找。但是,幫了你第一次,就不會再有第二次。所以所有人必須在幾百平方米的車間中尋找自己需要的材料。尋找的過程是耗費時間的。所以大家會把成堆的材料拉到自己的旁邊。當有人前來取材料的時候,她們會抱怨:“你干嘛要拿我的,不會自己去找嗎?”正是因為這樣的緣故催生出了女工之間一種競爭狀態。
當然也有很歡樂的時刻。大家會互相聊天,由于工廠里大多數都是湖南湖北的人,所以大家方言溝通起來無障礙。有個阿姨帶了餅干和橙子分,還很熱心的分了我一塊。我那可是第一天來上工啊,居然有這個待遇。但是據導演說,我準備吃橙子的時候,老大正好走到我的背后。。你當時為什么不告訴我。。(其實是在你吃完以后她就出現了。告訴你也已經晚了哈哈。)
第二天和一個阿姨貼標簽的時候聊的東西讓我感觸頗深。她是貴州人,來這里以前她在廣州的制藥廠工作,每天要拉很多貨,特別重。現在換到了這里,雖然工資沒那么多,但是比較輕松。
阿姨一談起女兒精神就特別好,她說快過年了,女兒很關心自己什么時候回家。每次打電話回去,女兒就會問:媽媽你什么時候回來呀,我都開始倒數你回來的日子了。
說了這么多,其實最想告訴大家,她們真的有我們不懂的快樂。也許只是因為今天的活兒很簡單;也許是漲了一分錢工資;也或許是冬至多發了50塊補貼。不是人人都那么有理想與報復,也不是人人都那么有機會去實現自己。但人內心有了東西,自然就強大了。
話說回來,我們畢竟是自帶high點的小組,我們的導演是隨時隨地都能拍攝的導演。盡管條件如此艱苦,導演仍能堅持出品,難能可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