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為什么有些人明明看起來友善,卻總是獨來獨往?
A:待人友善是修養,獨來獨往是性格。
記得大學二年級的時候,隔壁專業的一位還不熟稔的同學問我:“為什么我看你總是一個人?”聽到這個問題的時候,我有些驚訝,我笑了笑:“我習慣了一個人,嗯哼~”我用右手拉了一下我的單肩書包,繼續行走在校園的林蔭道上。我就這樣不管不顧,以我自己的節奏與頻率走向了圖書館。
很少在校園里看見單獨行走的個體,那時候我才明白:原來在大學,一個人獨處,會被看做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
可是,我從來不覺得一個人有什么不好的額。
風很好,花很艷,我走走停停,摸摸嫩葉,嗅嗅花香,不用調整自己的步伐去等待身邊的人,不想浪費我的時間。這一切都挺好的。我甚至沒覺得有什么不妥。
課堂上,常常看見三五成群的小團體坐在一起,Ta們踩著上課的鈴聲走進教室,一手拿著豆漿,一手拿著包子或者蔥油餅。當老師們以懶散的聲音念著PPT的時候,總能聽見碎碎的嚼咽聲。課室里夾扎著韭菜大蒜豬肉辣椒油的隔夜飯菜的味道,若是冬天,門窗緊閉,“余香”不停地循環,揮之不去;如若夏天,空氣中又多了細菌分解汗液的氣息;簡直可以說是瘋狂味道城,我不知道Ta們如何還能吃得下。
我喜歡坐在靠近走道的最后幾排的某個位置,我會在右邊放上我的書包。我常常帶著一瓶白開水,上課困乏的時候,我就可以拿起我的水杯,喝幾口提提神。不管早晨8點有沒有早課,我都會在7:30前在食堂享受完畢我的早餐,一個人悠悠地品嘗。我也不知道為什么,我不怎么習慣,在我的“個人距離”里與旁人接觸,我不介意是否有“同桌”的存在,相反地,如果我的鄰桌坐了人,我會極其不自在。
午飯時分,常見的情景是,同時四五個人圍城一桌,說說笑笑,碗勺相碰,嘻嘻哈哈地吞下了盤中餐。我常常一個人端著盤子,尋找最安靜最沒有人發現的角落,一勺一勺地吃著我的蔬菜和米飯,我也刷手機,一般都是看公眾號的推送文章。我不喜歡和別人一起吃飯,因為我吃飯慢,如果要別人等我,我會很不好意思,這樣打亂了我的步驟,如果讓我遷就別人,加快自己的速度,那么這對我是一種煎熬,要么是狼吞虎咽到胃疼,要么是匆匆忙忙胃空空。我不樂意在吃飯的時候與人聊天,只是當對面的人問話的時候,出于禮貌,我必須開口回答。好像吃飯不說話,會讓氣氛十分尷尬。
周末節假日的時候,我的同學會一起逛街,通常我都不會與她們一起,我會委婉地拒絕。我還是喜歡自己一個人在大街上逛逛。看到路邊的“缽仔糕”,我可以掏出5塊錢買兩個,一個紅豆,一個綠豆,一口咬一個或者一口咬兩個。遇見玻璃窗里的美麗的事物,我可以拿出手機隨身拍,不用被人催促著“快點快點”。瞧見好看的大幕海報,我可以駐足半分鐘,傻傻地欣賞著。這世界上有那么多小確幸,既然找不到相似的人一起分享,我也想自己好好地品嘗一番吶。
所以,獨來獨往是我的選擇。是的,我有獨處癖。
后來我才知道,別人眼里的我是一個奇葩,我得了一種病:獨處癥。
孤獨是一群人的狂歡,狂歡是一個人的孤獨。
我知道,有的人只有于眾人與狂歡中才能感受到存在感,但是對于我而言,我會在這種環境里丟失了獨處中的自我。
我的同學們時不時會招呼我去聚會,通常我是拒絕的,盛情難卻,偶爾我就會跟著他們去了。可是不知道為何,真的很拘束。我不是一個會在眾人里侃侃而談的人,我也不喜歡主動跟人說話。在眾多人的環境里,我就想走錯了圈子的小羊,我依舊保持著淡定,友好地與人寒暄,但我很清楚的明白,我的心里并沒有為他們預留位置。我覺得手機是很好的存在,與話題興趣不同的人在一起相處的時候,我可以瀏覽著電子書,避免了很多的不適應。
熱鬧是他們的,與我無關。
或許他們所謂的朋友,就是一起在KTV里嘶吼,一起不醉不歸,一起猜拳游戲,杯盤狼藉,燈紅酒綠。我也喜歡肆無忌憚的釋放自己,但是,對不起,我不適合融入這種氛圍里。我也喜歡唱歌,我也會偶爾喝喝小酒,吃吃炸雞,但是,我習慣自己一個人來做這些事情。這樣的我,才感覺自在。
曾經有人加我好友,通過驗證幾分鐘之后問過我:為什么你不自拍?為什么你不發美食?為什么你的空間和朋友圈那么空?此刻請盡情腦補我白眼的眼神。我為什么要回答你這些問題,于是我在鍵盤上輸入了:哈哈,忘記發了(微笑臉)。
我也拍照,我也喜歡攝影,但是我真的沒有在社交賬號上直播我生活模式的需求與必要啊。那些照片,我自己保留著,作為回憶,就很滿足了啊。
我以為大家都和我一樣,對獨處上癮,不害怕孤獨。后來,我才知道,我錯了,大部分人都是正常的,她們害怕孤單,她們害怕一個人。
記得有一次放小長假,隔壁宿舍的人都回家了,只留下了一個女生。那個時候,由于我訂不到車票,也只得呆在學校了。整個7天假期,那個女生都和我在一起,她說,她害怕一個人。白天,她拉著我和她一起看視頻,只是,我真心沒有興趣,但是,女孩子都是需要安全感的吧,我不過是一個比較另類的女生,所以,才跟一般人不是同一的思想。夜里,她拿著被子想跟我一起睡。你能想象嗎,兩個女生,擠在宿舍里那張木板床上,那畫面簡直不能想象,反正我的內心久久不能平靜,不停地失眠。
甚至有一個夜晚,她打電話給她的伙伴,吧啦吧啦地說她很害怕,覺得很孤單,她很想哭,那個電話大概有30分鐘之久。然而事實是,當時,我就在她的身邊。我覺得有她在的那7天特別難熬,因為她打亂了我之前所有的行程計劃。她大概覺得我應該感激她的陪伴,真相是:我不需要你來接近我啊,我也沒覺得獨處有什么不好哩。
獨處的時間,我可以看看書,有那么多唯美的文字和暖心的故事,怎么都沒法閱讀完。小小的我,總希望能博覽天下書,看更大的世界。我喜歡寫文字,大概也是為了裝裝文藝范的逼。你不知道,當你自己同自己對話的時候,傾聽著自己的聲音,那種感覺是多么地美妙。文字給人一種舒心的力量。
獨處的時光,發發呆也是很美好的。靈感總是在孤獨中產生的,你可以思考很多的問題,關乎生活,關乎哲學,關于這個蛋疼的世界。有時候,你會卷入思維的死胡同,有時候,你就豁然開朗了,瞬間就看透了一切,原諒了宇宙洪荒。聽聽音樂也是極好的,你知道,靜下心來,你總會聽到最美的樂章。
獨處的時候,我也不會感傷于“第二杯半價”,沒有人與我一起分享,因為我不怎么喜歡飲料,我最愛的飲料就是水、茶、咖啡。我也不介意一個人看電影,每個人的故事與經歷,本身就是一個獨一無二的劇本。
獨處,想怎樣就怎樣。獨處,是一件很酷的事情。
所有人都顯得很寂寞,用自己的方式想盡辦法排遣寂寞,事實上仍是延續自己的寂寞。寂寞是造化對群居者的詛咒,孤獨才是寂寞的唯一出口。
——馬爾克斯 《百年孤獨》
獨處就是孤獨嗎,獨處就會寂寞麼?我想,逼迫自己去參與眾人的游戲里,接受不符合自己的規則,才是一種悲哀的寂寞吧。眾人里的那種孤單身影的存在,更是一種悲愴。
道不同不相為謀。
講真,獨處久了,真的會上癮。
獨處是一種病,我也不想痊愈。
我還不習慣喧鬧,所以,就讓我靜靜地,不要打擾我。
這世界上,其實真的有喜歡獨處的人。
我也在思考一個問題:我這么自在地享受一個人獨處的時光,會不會一直找不到我的另一半?
我突然覺得自己好傻,遇到那個對的那個人,他一定也會了解我,給與我足夠的空間與自由,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他一定會用溫柔的口吻對我說:我們都各自做著手上的事,這樣挺好的。“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我想,他一定會明白我想要的陪伴,不是整天黏膩在一起,而是獨處的時候,也能不斷地成長,不斷地變得更好。
懂你的人,會理解并愛上你不可救藥的獨來獨往。
請原諒,我的獨處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