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溝通的藝術》讀書摘抄連載四:發展關系和表達親密

發展關系動力

關系指的是事物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狀態。有很多人把和別人建立的關系稱為“緣分”。這里所謂的“緣分”,其實強調的是人際關系的隨機性。如果你仔細思考會發現,很多關系我們是沒有選擇的余地的。小孩不能選擇父母,大多數工作者無法選擇他們的老板或同事。但在其他大多數情況下,我們會選擇某些人而避開另一些人。人們因為各種不同理由建立人際關系,有些理由和溝通者彼此的人際吸引力的程度有關。吸引力可能來自于生理外貌、兩人的相似性、人格特質上的互補、相互間的吸引力、覺察到的能力,以及自我信息的坦露、距離、接近和報酬等。

值得一提的是,我們喜歡圍繞在聰明的人四周,也許是因為我們希望他們的能力和技能可以分一些給我們。但從另一方面來看,我們也不喜歡圍繞在太完美的人身旁,因為相較之下,自己看起來會很糟。在這種比較的態度下,人們會被那些聰明卻有顯而易見缺點的人們所吸引,這并不足為奇,因為那表示他也是普通人,就像我們一樣。另外,我們常被那些有能力又有親和力的人吸引。如果你要吸引那些你想吸引的人,除了提高自己的能力,還要從吸引力原則上下功夫。

所有追求親密感的關系都是有成本的,無論是時間、精力還是金錢。可以對照收益和成本來衡量一下某段關系是不是值得去建立。 其實關系并不是像一幅圖畫或照片那樣靜止的,而是時時改變,像一場正在上演的舞蹈或戲劇。所以關系建立后還需要發展和維持,正所謂“打江山容易,保江山難”。人際溝通在人際關系的發展和維持運作上,學術界有兩種模式提供了兩種不同的觀點。

“階段發展模式”認為,關系中的起起落落分為十個階段,包含“聚合期”、“維持期”和“離散期”三個層面,人們在這三個層面中的各個階段出現不同的溝通特征。這三個層面,確保了關系正常且順利地運作。

這樣一來一段關系就會出現如下階段:

聚合期:包含初始階段、試驗階段、強化階段、整合階段和結合階段5個階段。后兩個階段同樣也算是維持期的階段。

維持期:包含整合階段、結合階段、分化階段和各自階段4個階段。這里面后兩個階段又屬于離散期。

離散期:包含分化階段、各自階段、停滯階段、逃避階段和結束階段5個階段。

這3個時期簡直就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關系的生命過程。與一個陌生人發展為朋友,最后再疏遠基本都會遵循這樣的過程。 無論是戀愛婚姻、家長與子女還是合作伙伴、外交政治之類的關系,大多都要經歷這些階段。如今在社交網絡環境下,關注和點贊就算是初始階段了。關注完以后閑談,這就是試驗階段。發現彼此很投緣,就會加大溝通密度,這就是強化。整合階段就是大家不介意他人看待我們互動頻繁,相當于跟別人說我們關系不錯。結合階段是一個重要轉折,比如確定戀愛關系就算是結合。但是人不僅是關系的一部分,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分化就是一個朝向自主的必要步驟。分化以后強調的是獨立性,這時候關系就會減弱,這就是各自階段,直到停滯。更加進一步就是雙方都避免與對方接觸,這就是逃避階段了。最后關系結束。你審視一下那些許久不聯系的同學關系,莫不如此。

當然,關系并非注定要惡化的,但是就算最緊密的關系也無法保證長期的穩定。另一個模型,“辯證張力模式”認為,在每個階段中,人們都必須處理許多彼此不同又不相容的需求。溝通者想要追求重要但又存在內在矛盾的目標,為了達到這些目標而產生了辯證的張力。比如三種最有力的辯證張力:聯系和自主、公開和隱私、循例和新奇。光從名字我們就可以感受到這些矛盾的目標是我們在實際溝通中都遇見過的。在童話故事中,伴侶可以“從此幸福快樂地生活在了一起”,但是現實生活中這種情況并不是那么常見。假想一對結婚已有一段時間的夫妻,雖然正式地結合了,他們的關系仍有可能從一種辯證張力轉換到另外一種,在關系序列中前進或后退。有時候愛人之間既想追求親密無間的關系,又想要保持一些自己的空間和獨立性。為了經營這些張力,有一些方法可以運用,比如分割、平衡、整合、再界定、再證實。有時候在已經建立的固定模式中他們會感到安全,其他時候一方或雙方卻又渴望新奇。這樣的關系可能變成各自為政甚至停滯,從這樣的觀點來看,婚姻也許會失敗,但事實并非一定如此。通過努力,他們既可以設定一些“可以預期的新奇”,比如每周一起做一件不一樣的事,來維持新鮮感,也可以直面新奇會慢慢褪去的問題,去強化親情而不是刺激。

所以,無論是什么樣的關系也會在溝通模式轉變時展現不同的面貌的。

值得一提的是,以上兩種模式都要面對一些關系的特性,比如都會經常變動、都受文化影響、都必須去維系等。從可操作性上來說我們可以運用一些技巧規避這種溝通中存在的諸多問題。

比如,人們借由電子郵件開始問那些關于態度、意見和表現的問題比面對面接觸快得多。使用網絡通信的人看不到對方的非語言反應,不需要擔心臉紅、結巴等問題,也不會因為對方提問太快或太多的問題而產生逃避心理,這顯然對溝通有所幫助。

再比如,當一個決定對彼此都很重要時,其中一方愿意先讓一步,因為他知道反正會先苦后甜;當某個議題對伴侶雙方都很重要,他們會試著平均地分享權力;而當面對絕境時,兩人都會各讓一步以便保持整體的權力均衡。

親密關系的表達

親密關系有多重要?研究者的結論是親密關系“無論在哪個年齡階段或者哪種文化中,都可能是一個人生活滿意度和情緒幸福感最重要的來源了。”

人際關系的親密感有四個維度:生理的、理性的、情緒的和活動的分享。有些親密關系四個維度都有呈現,有些則只呈現其中的一兩種。性別和文化也會影響親密關系的表達。

為了愛,讓我們學會更好的溝通吧!

怎么建設好的親密關系呢?實際上,良好的關系不會自己發生,它們需要有效的溝通技巧來保持活力和重要性。

首先一點,永遠記住關系需要承諾。這種承諾可以是明顯的,也可以是隱含的,可以不通過語言來表達,但一定要付諸行動。

比如,你要喜愛一個人就要想辦法讓對方知道,為對方提供支持,因為維持一段關系不易,所以為了最大程度上減小誤會,就要保持誠實。同時也要學會分享彼此的陪伴,盡力做到定期溝通,要在關系中表現出尊重。親密關系一定是已經滲透到了彼此的生活之中,所以也要承諾創造一個共同的未來,為這種積極的關系氛圍的建立做出具體的事情,當關系中出現問題也要積極去處理,重申彼此的承諾讓對方安心。以上這些都可以算作是承諾。

但是光承諾不行,好的關系需要維系與支持,這里主要講5個很實用的支持維度

第一是積極性:保持關系的氛圍是有禮貌的和積極向上的,同時避免批評。

第二是開放性:直接討論關系的性質,并且坦露你的個人需求和關注。這點是拉近兩個人距離的很好的辦法,但是也容易給親密關系引入挑戰。人的內心黑洞是很可怕的。

第三個是保證:從語言和非語言的層面上,讓對方知道他對你來說是重要的,而且你已經對這段關系作出了承諾。這種保證對兩人關系的促進是非常非常必要的。

第四個是社交網絡:關注彼此的朋友、家人和親人。社會上經常說的“結婚是兩個家庭的事情”,在我們傳統文化中真是很常見的。

第五個是共享任務:幫助彼此打理和承擔生活中的瑣事和義務。這一點也能很好地解釋因為工作而認識的伴侶。

根據這些維度,你可以思考一下在心愛的人面臨各種挑戰的時刻,你應該如何提供情感上的、信息上的,或者工具上的資源與支援,這才比較正確的態度。

比如:當一個人感到壓力大、受傷害,或者悲傷的時候,沒有什么比心愛的人帶著同理心傾聽且用關愛的方式作出回應更有助益了。而且一定記住,要保持你所傳達的信息是以人為中心,要集中在說話者的情緒上(“這件事一定讓你很難過”),而不是忽視那些感受(“這不是世界末日”),或者分散注意(“明天太陽還會照常升起”)。

平時多說肯定的語言,包括贊美、表揚、言語支持、書面說明和書信,以及其他可以表達一個人有價值、值得被欣賞的方式。使用這種愛的語言的人很容易因為侮辱和嘲笑,或者他們的努力沒有被口頭認可,而受到傷害,所以也記得做合適的回應。

當然除了這種口頭上的方式,有時候最好的支持就是為你所愛的人完成一項任務或者提供一個幫助。這不需要有多復雜,像是送對方到火車站,或者主動做你伴侶最討厭的那種家務活。或者在對方生病期間給予照顧都算在內。我們常常指望伴侶和家人能在我們需要的時候提供幫助。伴侶需要你的時候,你都在場并能提供幫助,而且在這段重要的時間里,你能給予對方毫無保留的、全心全意的關注。

親密關系中身體接觸也是很重要的,除了性行為之外,有意義的接觸范圍要廣得多:比如把手搭在肩膀上,緊握對方的手,輕撫臉頰,或是擁抱親吻等。

同時,隨著互聯網時代的興起,如今談戀愛一半以上都是在微信里談,靠電子媒介溝通親密關系顯得特別重要。在社交媒體上,親密的情侶之間,必須經常表達一些自己的感受,比如說“我想你了”。有些時候對方會情趣化地“刁難”你一下,這些都可能是“雷區”,比如“不要總把我掛在嘴上,把我放在心里!”但是誰會真的反感你每天說想她呢?這時候你要是回復一個“嗯”可能得到的就是一個“哦”。正確的回復是“心里已經塞滿了,嘴上就會溢出來一些”。類似這樣的技巧,當然是需要經驗積累的,但是也需要真心對待一份關系并且發揮創造力和花心思在上面,才能去維系好親密關系。

我們可以把以上的行為和話語都當成是愛的語言。戀人之間可以理解但又常常發生誤解的事是他們以為自己偏愛的愛的語言就是伴侶所欣賞的。比如說,如果你主要的愛的語言是“禮物”,那么你很可能期望在特殊的場合從愛人那里收到禮物——可能只要一個普通的禮物。而你也可能會定期送禮物,并且認為對方會同樣欣喜地接受,但是有些人對這些的感受力和耐受度就會低很多。

即使最穩固的關系也遲早都會遭遇嚴峻的考驗。有些問題來自外在的壓力:工作、財務、第三者,等等;有時候問題來自兩人之間的差異和不同意見。當兩人中一方外顯或內隱地違反關系默契時,越界行為就發生了。這些行為可能是輕微的,也可能是嚴重的;可能是社會性的,也可能是相互性的;可能是故意的,也可能是無心的;可能是偶然發生的,也可能是持續增長的。當關系因為越界行為而損壞,修復策略和原諒對于雙方都是重要的技巧。

總之,一旦發生了越界行為,就要去修復關系,這時候,道歉就成為了一門藝術。首先,修復關系的第一步是去討論違規行為。討論這件事情的前因后果,比如你可以說“昨天晚上,你當著大家面對我怒吼,我真的覺得很尷尬。”或者你可以開誠布公地對一段關系說“我做了什么,讓你覺得這么受傷?”或“我的做法,為什么在你看來是個困擾?”不過,像這樣提問,而且不帶防衛地傾聽對方的答案,可能要面對很大的挑戰,這里最重要的是學會控制情緒。

當然了,改正錯誤的最好的方式是為你的越界行為負責。道歉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特別是在東方文化中,每個人都很在意保留自己的臉面。但是,將后悔藏于心中不是比說一句“我很抱歉”還要糟糕嗎?一般道過歉后,人們就不會感覺那么悔恨了。尋求原諒還能帶來另一個益處:獲得原諒的越界者比沒有得到原諒的人較少重復自己的錯誤。

?道歉語言中的五個成分

1、表達后悔:“我很抱歉。”“我對自己的所作所為感到難過。”

2、承擔責任:“我錯了。”“這是我的錯。”

3、作出彌補:“我能做些什么才能讓這一切恢復原狀?”

4、真誠地懺悔:“我盡量不會重蹈覆轍。”

5、請求原諒:“你愿意原諒我嗎?”

簡而言之,越界者的道歉信息必須包括三個要素:明確地承認自己的越界行為是不當的、很誠懇地道歉、某種形式的補償。比如,情侶之間男方做錯事向女方道歉,不要敷衍了事的說:“好了好了,算我錯了還不行嗎”?這樣說一點效果都沒有。相反的,“我剛才的做法就像一個自私的笨蛋。對不起,讓你這么不開心,我真的覺得很難過。不管發生什么,我保證一定不會再犯同樣的錯誤了。”這樣的方式化解怨氣的能量要充足得多。

只有在道歉者的語言和非語言行為配合一致時,道歉行為才會具有誠意。但也明確一點,不是所有越界行為都可以用道歉來彌補,也不是所有道歉都理所當然換來原諒。有時候,尤其是嚴重的越界行為,表達悔意并承諾改善后必須經得起時間的考驗,才能讓對方感受到真誠而愿意接受道歉。最后,請大家不要再說“我都道歉了,你還想怎么樣?”這種話了。

總之,親密關系中,溝通重要,行動更重要。

大家好,我是小艾,一個氣質與智慧并重、文藝與有趣齊飛的女子,一個自由徜徉在心理學和社會學海洋的80后。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歡迎轉發、打賞、評論、點贊。希望在你的朋友圈能看到我。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看人之間”:討論關系的演變過程,提出處理人際沖突的各種溝通方法。了解如何運作溝通模式,去建立、經營和結束一段關系...
    Jean_zz閱讀 3,016評論 0 10
  • 放學了,老地方接娃兒……每次走進地鐵站,看到那兩老兩小,心里酸酸的……什么時候不要爸媽為我操心呢,本該頤養天...
    元正媽媽閱讀 156評論 0 0
  • 以夢想之名 --- 陶醉 2017.3.23 1 幾只流浪狗嬉玩開心 行走在白晝黑夜交錯之間 視而不見路燈旁的醉漢...
    閑敲棋子Ray閱讀 409評論 1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