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正:該如何做是好》的講師在開課時曾這樣說,哲學讓我們對熟悉的事物變得陌生,它并不提供新的信息,而是引導著我們用新的方式來看待這些事物。
看完十二集的課程之后,盡管沒有學會用“新的方式”來看待事物,不過也跟著講師的節奏體驗到了哲學的魅力。《公正》給我最大的驚喜,不是讓我明白了哲學有什么用,而是讓我在做出判斷和選擇的時候,在啟動默認裝置選擇是或否的時候,反思自己的判斷和進行這一判斷背后的原則。
美德只有通過實踐才能獲得。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亞里士多德
當我們學習如何烹調、演奏樂器或講笑話時,我們怎樣精通它?
用心覺察細、觀察每種情況的特別之處,這里面沒有規律,沒有準則。但可以告訴他們如何培養那種覺察每種細節和情況的特別之處的習慣。美德也是那樣,建立美好生活所需要的美德,其獲得的唯一方法就是去運用美德,反復地教導。
如果只有通過實踐才能獲得美德,那么智慧也一樣,學習烹調、烹飪等技能也同樣如此。沒有哪個廚師只看烹調書就會烹飪的,也沒有什么技能是上培訓班就能學會的。很多人都在說“知識付費”的時候已經來了,前景大好,羅輯思維也是火的一塌糊涂。身邊也有很所積極向上的伙伴付費去參加培訓班學習新技能,在大一時自己也去過,只是印象不太好。
我并不太了解“知識付費”是怎樣的新鮮事物,不過我覺得知識在哪里也有,看書自己學和在平臺上交費學,區別也不是很大。平臺確實能提供一個系統的知識框架,把很多書里費時費力的的內容轉化成容易理解的概念讓自己更容易學習。
不論是看書還是在"得到"這類的平臺上追尋答案,最終得到的不過是“培養覺察每種細節和情況的特別之處的習慣”,學習知識的目的不在于知識本身,而是能把知識加以運用,實踐,培養自己觀察細微之處的習慣,能應付現在的生活,最終與生活和解。
我們接觸到的各種知識,只是一種了解世界的方式,一個通道而已。知識本身是沒有價值的,關鍵之處是對知識加以運用,不僅僅是學會數學,更要會用數學的思維方式看待自己和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