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04年,韓信在井陘之戰中打敗趙軍,殺陳馀,擒趙歇,之后又懸賞千金活捉李左車。重賞之下必有勇夫,不久,李左車便被抓獲,送到韓信帳前。
韓信見到李左車,立刻離開帥位,親自為他松綁,并以學生拜見老師之禮請李左車坐于上位,詢問道:“我想要北進攻打燕國,向東征伐齊國,該如何做才能建立功績呢?”
李左車推辭說:“我不過是一個兵敗國亡的階下囚罷了,哪有資格謀劃大事啊!”
韓信堅請說:“我聽說:百里奚在虞國而虞國滅亡,在秦國而秦國稱霸,這并不是由于他在虞國時愚蠢,在秦國時卻聰明,而是在于國君用不用他,接不接受他的建議。倘若果真讓成安君陳馀采納了您的計策,像我韓信這樣的人早就被俘虜啦;只是因為他不接受您的意見,所以我才能夠侍奉在您身邊向您請教啊。現在我全心全意地聽從您的計策,還望您不要推辭。”
李左車見韓信確實誠心實意請教,推辭不了,于是開懷直言,為韓信謀劃。他認為,韓信既有長處也有短處。
1、韓信的長處
韓信先是西渡黃河,安邑一戰,俘獲魏王豹,生擒夏說,滅了魏國;接著又東下井陘口,用了不到一個早上的時間就打垮趙軍二十萬人馬,殺了成安君陳馀,擒獲趙王歇。
因此,如今的韓信,名聞海內,威震天下。農夫們懾于韓信的聲勢,無不放下農具停止耕作,側耳傾聽,等候韓信進軍的號令,希望跟著韓信出戰,圖個有衣穿有飯吃。這是韓信用兵的長處所在。
2、韓信的短處
李左車認為,現在百姓雖然樂于跟隨韓信作戰,但其實已勞苦不堪;韓信的士兵連番作戰,也已疲憊之極,實際狀況是很難再用他們去繼續攻伐了。如果韓信想要調動如此疲憊困乏的軍隊,駐扎在燕國防守堅固的城池之下,結果只會是想打打不了,要攻又攻不下。如此曠日持久,曝師于野,軍隊內情就會暴露于敵前,威勢就會隨之減弱,糧食也必將耗盡。
況且,如果像燕國這樣弱小的國家都不肯屈服,那么,齊國當然也要據守邊境逞一時之強。這么一來,燕、齊兩國都與漢軍對峙,相持不下,劉邦和項羽雙方勝負的趨勢便難見分曉了。
李左車分析完韓信的長短處之后,意味深長地說道:“善于用兵的人,從不以自己的短處去攻擊他人的長處,而是要用自己的長處去對付他人的短處。”
韓信說:“確實如此,那該怎么辦呢?”
李左車答道:“現在為您謀算,您不如按兵不動,暫作休整,鎮守并安撫趙國的百姓,使方圓百里之內,天天都有人送來牛肉美酒,宴請犒勞眾將士。將部隊向北移動,指向通往燕的道路,然后派遣能言善辯的說客拿著書信去向燕國炫耀自己的長處,燕國肯定不敢不聽從。燕國順服了,即可向東威臨齊國,如此,縱使有聰明人,也不知道該怎樣為齊國出謀劃策了。這樣,天下大事就都可圖謀成功了。用兵之道原本便有先造聲勢而后才實際行動的,我這里所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韓信隨即采納了李左車的計策,派使者出使燕國。燕國聽到消息,果然歸降韓信。
兵圣孫武在他的著作《孫子兵法·謀攻篇》里有一句十分著名的話,說:“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韓信虛心采納李左車的建議,按甲休兵,一邊鎮撫趙民,一邊派使者出使燕地,示以欲伐,炫耀軍威,終于不廢一兵一卒而使燕國降服,正可謂是上兵伐謀,不戰而屈人之兵。
做事方式分力為與巧為。西楚霸王項羽力能扛鼎,做事能力為,帶兵作戰親自沖鋒在前、勇猛無敵,其精神固然可嘉,但也容易陷入蠻干,甚至做出蠢事,反而吃力不討好。因而做事,在力為之時,我們不妨也像韓信那樣,偶爾抬頭,反省、檢討一下自己的所作所為與方式方法,聽聽別人的意見,揚長避短。
如此,我們或許就能找到智巧之法,從而以四兩撥千斤,達到事半功倍,提高效率的目的。當然,巧為要根據主客觀條件,并非投機取巧。投機取巧,追究得不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