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之最可珍重者,莫過于精神;世之最可愛惜者,莫過光陰”。“無盡奇珍供世眼,一輪圓月耀天心”。
《禪燈夢影》封面上寫有這樣的字句,于是,懷著好奇,打開了書頁,抱著翻一翻的心態。看到代序是《我與弘一法師》,仔細讀了,但是理解得并不透徹,主要原因還是自己的經歷并不豐富,而且這樣的人生領悟并不是一般人看了讀了就能真正懂得的。
其中說到人的生活分作三層:物質,精神,靈魂。僅僅的這幾個字,卻是人們都在追求的,都在不斷的向上爬。可是,我以為,世俗之人能把第一層達到都實數不易,何況上層乎?
我在這里并不是說要達到怎樣的境界才如何。弘一法師的”人生欲”很強,也就是追求靈魂生活的欲。可是我想說,也許這樣的“人生欲”我們沒有,也做不到,但是,有一點我們都可以而且一定要學習的一點就是無論做人與做事,一定要做得徹底。里面說了一句“喝花雕的人,頗能理解喝高粱者的心”,我們世俗之人也許都不能理解那二者的心,但我們可以感受到他們的氣息,并可以以這種氣息來養自己的身及心。
佛法精深,并不是讀了幾本書就可以說懂得,也不是了解了幾個高僧就說理解,我想,每個人心中都有對佛的理解看法,但到底什么才是值得世人去追求與探討的呢?誰都不能說自己想法能將所有人渡化,因此,我們只需跟著心走,能尋一處凈土便好。
“問:人不信凈土,恐只是本來福薄?答:此言甚是!”這是蓮池大師的看法。此言收錄在《禪燈夢影》的晚晴集中。是的,隨著當今時代發展,人們生活節奏加快,心靈能有一方凈土實在難得,因此,對那些沒有屬于自己的心靈凈土的人來說終究還可以說是福薄的。
弘一法師,李叔同,有許多佛學著述,淺讀下來,明白了許多之前對佛誤區之處,也算是有一點常識罷了,但其中深意是我遠遠不能理解的。
文學詩詞作品,它的好,我想用一個可以形容:真。用胡適在新文化運動中提出的“八事”中的第四事,即:不作無病之呻吟。每件作品,每個字,都是在經歷了之后,實有感而發,只有這樣,才有經得起推敲,經得起歲月淘洗的可能。
以前歷史老師對我們的作業都會仔細看,看什么呢?看字。字如其人,人正則字正,人不正則字不正。這就是說,在你的行為中體現的是你的人格魅力。
那什么是人所追求的境界呢?
佛家說, 人生最大的痛苦就是執著。執于生, 執著于死,執著于愛恨別離,而所謂修行就是為了滅盡執著,可是這滅盡執著本身不也是最大的執念和痛苦么?
可是道家所認為的境界是這樣:道家說: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既然是順應萬物自然規律不加干涉,為什么佛家又會去想要普度眾生,干涉人本應該經歷的一切痛苦呢?
而對于自己來說,我也不知道自己所處于什么境界。其實我知道自己不對 ,沒有好好的對待自己,,他們說我太過粗糙可是我總歸不屬嬌貴。其實我對自己很簡單,簡單如同雜草,有風有雨有陽光,就可以生長。
俗中的我們,如果能做到徹底,也便是可以的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