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圣,此去欲何?”
“踏青天,碎凌霄?!?/p>
“若一去不回...”
"便一去不回!"
看完了悟空傳,各有說辭。
早前在網上看到有人解讀《西游記》時,說孫悟空在“真假美猴王”那一節就死了。因為此后的孫悟空,再沒反抗過。我無法知曉這種說法是否正確。但是我寧可相信它是真的。
有時候我甚至會想,或許在大鬧天宮之后,美猴王就已經覆滅了吧。因為我心中的齊天大圣應該是“頭頂鳳翅紫金冠,身著鎖子黃金甲,腳踏藕絲步云履,手擎如意金箍棒”,棒指南天的威風八面;是桀驁不馴,無所畏懼,敢愛敢恨,率領群魔,對抗天庭的萬妖之王。
我分明還記得他踏著七彩祥云,與世界為敵也不曾畏懼的模樣。
“大圣,此去欲何?”
“踏青天,碎凌霄。”
“若一去不回...”
"便一去不回!"
但未曾想過的是,真的“一去不回”。
五百年后的西天取經,成就了斗戰勝佛,卻不見了齊天大圣。
可是什么是佛,什么是魔?什么是正統,什么是叛逆?
我只記得那句“原來像這樣神仙沒法管的東西,都有一個名字,叫妖?!?/p>
這就是世間的規則。
無從知曉何人所定,但它就是存在。根深蒂固,無法移除。
可是這么多年,我依舊只知道那個占山為王的齊天大圣。
去年在看《大圣歸來》時,被網上的一則評論感動:
一位小朋友問母親:媽媽,這是一部動畫片,為什么這么多大人來看?
“因為他們一直在等大圣歸來啊,等著等著,就長大了?!笔前?,我們都在等大圣歸來,等了一整個童年。等待心中那個唯一的超級英雄再次披上戰甲,傲視天下。
小時候特愛看動畫片《大鬧天空》,卻對《西游記》沒多少好感。因為我喜歡的是那個火眼金睛明辨秋毫,上天入地無所不能的齊天大圣,而不是那個屈服于世俗和權威,最后要對眾神點頭哈腰求幫助的孫悟空。
可結局就是,齊天大圣被如來佛祖壓在了五行山下,五百年后保護唐僧取經,最終皈依了佛門,走入了“正途”。
但是這個結局糟透了,不是嗎?
可是這個結局誰都無法改變。
頂天立地,不受任何人約束的齊天大圣,終究成為了體制下的斗戰勝佛。
就好像現在的我們,再也不敢理直氣壯地告訴別人:我的理想是當一名科學家。
我們只能安安靜靜地做一名普通人。找一份穩定的工作,朝九晚五,安安穩穩平平淡淡地度過一生。可是這個結局誰都無法改變。
曾經有人問我為什么喜歡齊天大圣。
我仔細思索后,找到了原因。
大概就因為那句:這個天地,我來過,我戰斗過,我深愛過,我不在乎結局。
我喜歡齊天大圣,是因為,他從來都和別人不一樣。
所以至今我仍無法相信,西游路上那個俯首聽話的孫悟空,會是曾經那個寧愿死也不肯輸的齊天大圣。
或許我小時候喜歡過吳承恩筆下的斗戰勝佛,但長大后,我只愛今何在筆下的齊天大圣。
大概是因為我們每個人心里也都曾住著一個齊天大圣。
年輕時無法無天,桀驁不馴。寧可與天斗,與地斗,也要實現自己的抱負。無奈的是,或早或晚,我們終將見如來老兒。把我們打磨的失去了當初的激情與斗志。
此后不由自己,便叫孫悟空。
我喜歡《悟空傳》里那個渴望自由,執著于夢想的齊天大圣。里面所描述的掙扎與無奈,毀滅與平靜,都是英雄歸于平凡的路程。
我一直相信大圣是不喜歡取經的,是不喜歡斬妖伏魔,不喜歡化身成佛的。一切只是無奈。就像現在的我們,不喜歡眼前的平淡生活,不喜歡朝九晚五的固定工作,不喜歡到了年紀就該結婚生子的理所當然。可是,我們也只得不甘的順從。
喜歡,亦或是不喜歡。我們終究都只有接受。
因為怕。
齊天大圣怕了如來的五指山,怕了觀音的緊箍咒。
我們怕別人說我們錯,怕別人的嘲諷,怕比人看穿我們怕。

兒時我們或許都曾是齊天大圣,面對未知的世界,笑著無所畏懼。
可是,我們已經從當初那個每天想著“怎么玩,去哪里鬧”的大圣,變成了現在的“擔心學習,擔心績點,擔心工作,擔心對象”的斗戰勝佛。
我們就像被如來封印了法術的“大圣”一樣,再也沒有了往日的斗志昂揚。
所以從魔到佛,大圣的笑容少了。
所以從小時候的異想天開,到現在的歸于現實,我們的笑容少了。
年少時的桀驁不馴,死在了大鬧天宮。你現在是遺憾斗篷披做了袈裟,還是依舊在追尋踏碎南天門的時刻。
或許在我們不斷前行的人生道路上,也應該偶爾問問自己:
大圣,此去欲何?
“你原來識得他?”
“天下妖魔,誰不認識他?!?/p>
“他是你朋友?”
“曾經是?!?/p>
“為何不再是了?”
“看見他頭上的緊箍,便知他不再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