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擁有的一切,都會在你看過的書,聽過的歌,還有,到過的地方里。
“在路上,我們永遠年輕,永遠熱淚盈眶”
杰克.凱魯亞克以一本《達摩流浪者》在“垮掉的一代中”開啟了美國公路自駕游的先河。
無論哪個年代,從來都不缺乏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正如我對面坐著的這位優雅的切著小牛排,娓娓道來他的共享自駕游創意的中年人。我承認作為一名新人記者,我還不夠沉穩,輕易就被他描繪的美好圖卷迷去了心神。
說著他心心念念的創意,這位中年有成的大叔完全停不下來。
直到小玉姐開口:“別跑題”
我才將發散到四處的神經順序收回,我清晰的記得我最后一個念頭:因為有資本,你才敢玩這么大吧。
比如說出行領域的滴滴與優步,再比如外賣平臺的餓了嗎和美團,哪一個不是燒錢的游戲?我等平頭老百姓守著日增月益的房價都已經夠心驚肉跳了,哪有閑工夫去追尋所謂的“夢想”?可笑至極。
然而
唱著《成都》的趙雷卻火了,記得去年我還在電臺實習時,每期出民謠專題的時候,這哥們兒的《成都》就經常蟬聯榜首,大街小巷誰都會哼上幾句。
“和我在成都的街頭走一走,哦~哦”
但我卻衷愛他在另一首里唱的那么俗套的詞兒
“理想今年你幾歲
你總是誘惑著年輕的朋友
你總是謝了又開 給我驚喜
又讓我沉入失望的生活里”
他從此踏上商演的道路,雖然他的表情是大寫的不樂意,因為他念念的是音樂,但——純粹的音樂人哪有那么好當。
不怪乎去年海龜先生在長沙大劇院開演唱會時候,真誠的對他們的鐵粉說“謝謝你們能來,謝謝”。我聽他們唱著保留曲目《男孩別哭》,底下的聽眾大多是二十多歲的年輕男女,輕易在瞬間激動成一片洶涌的暗潮。
“他們很少開專場,我真幸運!”
這是年輕人念念的事情,但不是我,我只是個旁觀者,雖然我也是年輕人。
但我還是會輕易被他們熱情感染,好像念念這種事情,他是有溫度的。
再說說昨晚看的電影《摔跤吧!爸爸》,最初熟悉阿米爾汗的時候,他還是《三傻》里那個愛搗鬼的天才,《我的個神》里呆萌的外星人,并不是這個全篇三分之二以頂著個啤酒肚出現的頑固老頭兒形象。
但是,我不得不說,我卻他最愛這個角色。
《三傻》主基調是友情,《我的個神》是愛情,只有這篇好似輕描淡寫了親情。說的具體點,父女親情。
你也許一開始并不能接受這位爸爸想生兒子,延續他摔跤夢的執著,也不能理解他剝奪了女兒的童年,狠心訓練她們成為摔跤手,你只覺得他是個直男癌患者,甚至頗為不忿的大肆評論
“他就是那個把自己的夢想強加給子女的失敗父母典型”。
真的是這樣么?
印度去年引發全球矚目的在公交車上將女孩強奸致死的慘案還歷歷在目,幾個喪盡天良的不法分子卻在當時只被判拘留。
女孩的父母沒有一刻停止他(她)們的呼吁
直到最近,法庭才給予稍顯公正的處理
但那個美麗的女孩兒卻永遠離開了人世
然而,在印度,對女性的不公,這還只是其中一例。
影片中的這位父親總是寡言少語,不輕易流露感情。片中只以另一位14歲就被強迫嫁人的少女流著淚,道出這位爸爸的用意:“他是希望你們可以找到自由,不必一輩子圍著鍋邊灶臺忙碌”。
念念不忘的,到底是父親的摔跤夢?還是他對女兒的愛呢?
我想,看到最后,吉塔(大女兒)在世界大賽上奪冠后,這位爸爸睜著通紅的雙眼,欣慰的對女兒說的一句“你是我的驕傲”,你自會有答案。
念念這種事情,可能是有信仰的。
因為在歷史上,真實存在的吉塔和巴別塔兩姐妹點燃了印度女子參與摔跤競賽的熱情,以微薄之力全然抗拒著世俗對她們的不公。
就好像電影《熔爐》里,為受虐學生奔走維權的老師說的那樣“我們一路奮戰,不是為了改變這個世界,而是為了不被這個世界所改變”。
念念不忘,必有回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