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蘭?巴迪歐(Alain Badiou)是當代法國最受關注、也最有爭議的幾個左派思想家之一,作品包括哲學理論著作、政治評論以及文學創作。《愛的多重奏》是巴迪歐在2008年阿維尼翁戲劇節上與記者特呂翁所作的一次訪談的文字稿,彼時他已71歲。該書在寬泛的語境中談論“愛”,從哲學、政治、藝術等維度對“愛”這一重要的人類精神現象進行闡述,體現了巴迪歐思想成熟期的深刻洞見。
??????? 在書中,巴迪歐首先指出了在現代社會,愛情所面臨的兩大威脅,即基于理性算計的、試圖規避種種風險的“安全愛情”,以及否認愛情重要性的享樂主義愛情觀。兩者實際上互相聯系,即都認為愛情是一種“沒有用處的冒險”。同時,他區分了當下三種流行的愛的觀念,即浪漫主義觀念,僅僅強調相遇時的喜悅;其次,商業、法律的觀念,將愛變為一種契約;懷疑主義觀念,認為愛不過是幻影。于是,站在反對的立場上,巴迪歐引用法國詩人蘭波的話,“愛需要重新創造”,闡明了“捍衛愛”這一哲學觀念。
???????? 巴迪歐認為,愛是一種真理的建構。對此,他進行了哲學的思辨分析。當愛開始之際,是以一種偶然的方式出現的,這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相遇”。在許多文學藝術作品中表現的都是這種相遇。但巴迪歐認為,與愛的相遇比起來,愛的持續更為重要,因為,愛首先是一種建構,是一種堅持到底的冒險,是一種持之以恒的勝利,不斷地跨越空間、時間、世界所造成的障礙。
???????? 基于愛產生的偶然性,可以說,愛處理的是一種“分離”,或者說差異,即“兩”。也正是在此處,巴迪歐指出,愛是“通向真理的步驟”。盡管,愛情開始于相遇的偶然,具有著不可逾越的差異,但偶然應該被固定下來,成為兩個人的共同命運,通過兩人彼此不同的目光和視角的交流,從而不斷地去重新體驗世界、建構世界。世界能夠以通過一種不同于孤獨的個體意識的另一種方式來遭遇和體驗,這就是愛的真理性所在:在愛中,人們對差異所持的是信任的態度,而不是懷疑的態度。
???????? 因此,巴迪歐在書中排斥了宗教神學對“愛”的支撐,也不贊成愛作為“自我犧牲”,因為在他看來,這些觀點依然是“一”統治“兩”,而巴迪歐所要強調的是,是以一種非中心化的觀點來建構一個世界,而不是僅僅為了“我”的生命沖動或者“我”的利益。這一立場背后,是巴迪歐的一整套哲學觀和對于理想社會的設想,對于今人而言,是不無積極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