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并不知道這三件事有這么難!

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論語新解》:“何有于我哉:何有,猶言有何難,乃承當之辭。或說:除上三事外何有于我,謂更無所有。”

錢老說,“何有于我哉”有兩種解釋:一是,這三事在我有何難呀;二是,除了這三件事,我再沒有其他了,就是其他都不懂了。錢老更傾向于第一種解釋,覺得“本章所舉三事,盡人皆可自勉”,而我更傾向于第二種解釋,因為我覺得孔夫子是一個很謙遜的人,況且要這三件事真做得極好,“非圣人不能至者”。

那就來看看孔夫子說的這三件事吧。

-1- 默而識之

默而識之,就是說不必多說,記在心里即可。要提一下的是,這跟現(xiàn)代說的默讀可不是一個意思。默讀,是讀的一種重要方式,是語文教學上訓練閱讀能力的重要方法。南老把“默而識之”解讀為“作學問要寧靜,不可心存外務,更不可力求表現(xiàn),要默默然領會在心”,錢老把它解讀為“異乎口耳之學,乃所以蓄德”,我覺得兩位學者想表達的意思是一致的,不必炫耀,力求表現(xiàn),在心里領會,然后身體力行,自然是在蓄德了。

不知為何,我看到這句話的時候,突然想到了《人間詞話》里的讀書三境界:"古今之成大事業(yè)、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

古人治學講究“厚積薄發(fā)”,所以第一階段,重點在于“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即博覽第二階段就是思考,看了那么多東西,互相比較,再和自己的經歷比較,就會有所得,外顯為“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然而,最終的成就要返璞歸真,即老子的“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孔子的“天何言哉”。學習的最后是體悟自然的規(guī)律,順應于這個規(guī)律“隨心所欲不逾矩”。

我覺得默而識之也吻合于這三境界,這亦是獨處的三境。

-2- 學而不厭

學而不厭,作學問的志趣永遠不厭倦呀。看似簡單,但又有幾人能做到對一件事不倦地繼續(xù)呢。就算是看電視,追劇,也會有厭倦的時候罷。說到追劇,可能有人要反駁了,難道對追劇厭倦了,去做其他更有意義的事了,不是一件好事嗎。這當然是一件好事,但也從側面反映了,如果真能對一件事不厭倦的話,它在你心里必得是一件極其正確的事。如果在你心里早就默認了追劇是浪費時間的話,自然終有一天會對它厭倦。

但即使做一件正確的事,也會常常因為這種或那種原因否定這件事。就拿我自己來說,就寫了論語系列之后,之前也有一段時間否定了所有自己寫的東西,覺得寫的要么都是大家知道的事,要么就是一己之見,沒有什么意義。

突然想到了海明威,他塑造了那么多硬漢,卻用槍自殺了。還有那個說“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的海子,臥軌了。沒有很深的了解過他們,所以他們不是反例,只是突然間的有感而發(fā)罷了。

-3-誨人不倦

誨人不倦,是一種教學態(tài)度,看起來容易,做起來難。記得我去面試的時候,人力資源的姐姐說,對于企業(yè)來說,剛入職的大學生在半年內幾乎都是不能創(chuàng)造效益,只能添亂的,所以老一輩的人就會有一種想法,教你還不如我自己做比較快,所以可能新人就是跟在有經驗的人后面,自己看,領悟多少,看你悟性。我不是說這不好,而是這本就是人之常情呀。

說到笨徒弟,不得不提的就是郭靖了。雖然后來的郭大俠,受天下景仰,但一開始的郭靖可是因為笨受盡了洪七公的嫌棄呀。郭靖在學了十五招“降龍十八掌”之后,向他叩頭,他就點了郭靖的穴道,把四個頭叩還給郭靖,還說:“住著,我教你武功,那是吃了她的小菜,付的價錢,咱們可沒師徒名分。”

但若沒了郭靖這個傻徒弟,洪七公后面也沒那么容易逢兇化吉吧,可見教徒弟終究是會有福報的,誨人不倦亦是如此。


---End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lián)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fā)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fā)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