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對于小時候的特殊情感,一定都有一個特別的載體可以寄托。
好友Lily和我說,她現(xiàn)在想起小時候,總是會首先想起媽媽開的小雜貨鋪。
那個賣糖果賣瓜子也賣鍋碗瓢盆的小雜貨鋪,那個門前總是會經(jīng)過各種各樣的人的小雜貨鋪。
和弟弟追逐打鬧的日子、幫媽媽招徠客人的日子、全都與那間小雜貨鋪有關(guān)。
Lily和我說,如果沒有那間雜貨鋪,或許所有關(guān)于小時候的記憶怕是都不會那么生動呢。
聽到她這么說,我仔細想了想我小時候身邊的物件,發(fā)現(xiàn)還真的有不少。印象最深刻的,是父親的摩托車。
到現(xiàn)在我還記得,那臺摩托車的品牌,叫山羊。
因為農(nóng)場離縣里距離很遠,所以我們家和外界取得聯(lián)系的唯一交通工具,就是父親那臺笨重的山羊牌摩托車。
父親常常騎著它去接我和哥哥姐姐放學、去縣里給家里的牲口買飼料、以及給生病的家里人買藥。
大姐因為大我們比較多,所以初中念完了之后就離開了縣里,到了另一個市的寄宿學校,所以不再需要父親每周接送。
不過父親的擔子并沒有因此而減輕,因為年紀最小的我也到了上學的年紀。父親一共還是要接送我、哥哥、二姐三個人。
所以農(nóng)場里的人常常能看到一個瘦削的男人騎著一輛摩托車,車上擠擠地坐著三個孩子的景象。
每次周五放學,父親從學校接了我們之后,就會騎著摩托車帶我們?nèi)ナ袌鼋o家里買些瓜果肉食。
通常摩托車還沒停穩(wěn),攤子上的大叔大媽們就會熱情地和父親寒暄。
“喲,小南又來接孩子放學啦”
“小南你孩子真乖”
并且一邊和父親說,一只手都會一邊伸向我或哥哥的腦袋瓜和臉蛋。
每次遇到這種情況并且我躲不掉的時候,就會在他們“下手”之前趕緊憋氣閉眼,因為我可不想再讓豬肉的腥味飄進鼻子里,辣椒的辛辣因子滲進眼睛里。
每次父親挑水果的時候都是我覺得最好奇的時候,因為不管水果攤上的水果長得多奇形怪狀,父親總是能從容淡定地挑選出自己覺得滿意的水果來,并且不用我們擔心甜不甜的問題。
父親做每一件事的時候都很認真,小時候的我話不多,所以大部分時候都是靜靜地站在一旁看著,因此比起正臉,父親的側(cè)臉給我留下的印象更為深刻。
方方的下顎上是短短的鬢角,發(fā)絲烏黑剛硬,被太陽曬得暗黃的皮膚看起來很光滑,眼角即使笑起來,也沒什么皺紋。
那時候我還小,所以在我眼里,父親是見過的很高大的人之一。每次和他說話我都要高高地仰起頭,那時候覺得,父親長長的腦袋像太陽一樣遙遠。
南方總是多雨,更何況是夏季漫長的海南島。所以一到六七月份,就開始經(jīng)常性地下暴雨。有時早上下,下午就會放晴,有時連續(xù)好幾天也絲毫沒有放晴的跡象。
其實對于家里的魚塘和果樹來說,有時下雨是好的,因為會帶來不少養(yǎng)料和水分。可是如果暴雨是下在周末,那么我們上學就成了難題。
因為從農(nóng)場到縣里的學校,要經(jīng)過四五條橋,如果暴雨連續(xù)下幾天,河的上游就會發(fā)大水,把橋全淹了,并且積起高高的水墻,人就算坐在大水牛的背上也過不去。
可是學校里和我們一樣住在農(nóng)場里的孩子并不多,因此并不會給我們放假。
所以每到這個時候,父親就會眉頭深鎖,然后給住在遠處的也要送孩子上學的羅叔叔打電話,帶我們翻過一座山頭走另一條水總是小一些的泥路。
那個山丘沒有種果樹,也沒有人住,所以自然也沒有修路。那里的路,其實就是經(jīng)過的人們踩出來的一串泥印子。
羅叔叔有兩個兒子和一臺摩托車,而且那摩托車看起來好像比父親的更大更笨重些。
每次翻過那座山頭的時候,羅叔叔都會推著車走在前面,他的大兒子就跟在車尾后面時不時幫他推一把。
而父親則會慢慢地跟在后面,時不時回過頭來叫二姐牽好我和哥哥。
每次翻過那座山頭的時候,黃泥都會讓我們的鞋子變得“面目全非”,所以后來父親索性讓我們在腳上套了一個塑料袋,并且在鞋底戳幾個洞。
這樣一來,既減少了鞋面和黃泥的接觸,也保持了鞋底和地面的摩擦。所以就算要翻過那座泥濘的山丘,我們也再不會弄得滿腳泥了。
后來,二姐到了市里念書,哥哥也換了寄宿制的學校,所以我便成了父親每周唯一的接送對象。
盡管父親有時候還是會干農(nóng)活干到天黑才想起來要到學校接我,不過只要那條熟悉的小路上一響起摩托車的鈴聲,不管我坐在學校的走廊上能不能看得真切,我都會非常肯定地告訴自己,是父親來了。
然后早早背好書包蹦跳地跑下樓等著父親拐進校園里。
那時候的學生宿舍門前路燈很昏暗,只要天一黑,兩三米外的東西就已經(jīng)基本看不清了。
所以只要父親摩托車的車燈光一從拐彎處射進來,我就會覺得,整個世界都瞬間被點亮了。
11歲那年,我們搬了家,搬家之前,父親把那臺騎了好多年的山羊牌摩托車送給了住在小河下游的大伯。
我還記得,大伯來騎車走的那天,父親一個人呆呆地站在院子里望著大伯去的方向看了好久。
配圖:《遠山的呼喚》
文字:原創(chuà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