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有不測風云,就在我感覺健身越來越有動力的時候,85歲的姥姥滑倒骨折了,關節(jié)置換手術做完當晚就昏迷送進了ICU,醫(yī)生說這么大年紀又這么瘦(33公斤),估計是挺不過來了,只能這樣維持著,等待她的是慢慢器官衰竭腦死亡。我承受不了這樣的打擊,當即飛回新疆。去ICU看姥姥的時候,她時而能睜睜眼,也認識我,但不會說話,也動彈不了。這種情況下我沒法離開,只能把孩子拖婆婆帶回蘭州,我留在姥姥身邊。
在ICU住了16天后,主任找我們談話說再住里面也沒啥價值了,還是轉回骨科家人護理說不定還好些。姥姥還是老樣子,時而清醒,能點頭,但說不了話,也不能進食,全靠胃管維持。每天從早上六點到夜里三點,必須兩小時往胃管里打一次營養(yǎng)液,隔一會兒就翻身以免褥瘡。我媽和兩個舅舅都趕回身邊伺候,三個孩子都將近60歲了,縣里醫(yī)院又沒有護工,大家都很疲憊。
那時候我就想,姥姥還有三個孩子呢,而我和老公都是獨身子女,如果是我們的父母躺在醫(yī)院里,情況就更加捉襟見肘了。那怎么辦呢,我能想到的就是:從源頭上多提醒父母健康生活,我們保持自己身體健康,努力工作賺錢,每年全家體檢,給家庭成員配置保險。
孩子那時候一歲七個月,在此之前我們從未分開過,離開他我心里特別難受,但老公勸我說,既然已經付出這樣分離的代價了,那就在不能陪伴的日子里把時間利用好吧。每天晚上從醫(yī)院回來,我會打開KEEP或者FITTIME做半小時左右運動,那段時間我體會到,像我們這樣年過三十、上有老下有小的人,保持自己身體健康也是對家人的一份責任。
回北京后生活又出現了轉機,孩子開始睡整覺了,直接的好處是我夜晚休息好早上能早起了,慢慢我開始嘗試起床后運動,大部分時間是做瑜伽和普拉提,有時候也跳鄭多燕,偶爾橢圓機。很多有孩子的朋友都問我,在家運動娃不纏著嗎?剛開始是的,他從沒見過媽媽在家里鋪開瑜伽墊,小好奇每次都第一時間湊過來,我平板式,他就騎我背上,我下犬式,他就從我身下鉆山洞,我戰(zhàn)士式,他就抱著腿往上爬。
這時就不得不提我萬能的媽了,她總能及時的把娃從我身上抱走,和娃去茶幾上擺樂高,或者給他些心愛的小零食,有時候干脆抱到陽臺上一起看馬路上的行人和車。時間一長,娃也習慣于我早上鍛煉了,有時他也來湊個熱鬧,但大部分時間,我遠沒有姥姥手里的小麥圈有吸引力。
還有個鍛煉的動力是娃一天天長大了,要想高質量的陪伴這個永遠精力充沛的小鬼,必須有很強的體力。出門玩兒我不喜歡帶童車,把他放車里大人省事兒,但也會錯過和孩子交流互動的時光,尤其是小家伙剛開始學說話的時候,看到很多東西他想表達,自己又說不清,抱著他就不會錯過他的關注點,能及時的和他互動,引導他把字說成詞,把詞說成句,也能更多的了解孩子是怎樣的視角,有什么樣的興趣點。有孩子前,我和老公去過兩次靈山,對夜晚浩瀚的星空難以忘懷,我們也想背著孩子爬到山頂,讓他置身于星空下,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從2016.10.30注冊KEEP,到現在有九個月了,剛開始為了督促自己,我還下了個打卡的軟件每天記錄,看著一天天增加挺有成就感。不知從什么時候起,起床后運動漸漸成了例行的事兒,不再需要毅力和打卡了,就像刷牙吃早飯一樣,就是早上的一個程序,這種感覺挺好。
姥姥現在什么樣兒了呢,放張照片,這是前段時間在園林博物館,85歲高齡,過年前剛出院回家,現在又能跟我們一起出去玩兒啦,不得不說,姥姥這身體真棒!(PS:摔跤前姥姥走路很厲害的,不輸年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