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陣子比較忙,但也竟然能忙里偷閑,讀完這本充滿禪意的小書。現(xiàn)在有點時間抓緊寫個感想。要不然又不知拖到何時。
這本書結(jié)構(gòu)上并不復(fù)雜,無非是作者旅途中發(fā)生的事情和對自己的過去的穿插回憶,還有就是對于各種概念的評價。
關(guān)于旅途中的思考,確實非常有意思。平時我們的時間總是有限,被各種瑣事占據(jù),大腦難以思考那些真正重要的問題。但是在旅途中,除了有大把的時間用來思考,更難能可貴的是旅途中會遇到各種問題,這些問題或者稱之為矛盾更好,會進一步激發(fā)人們的思考。
言歸正傳,作者帶著自己的兒子和一對夫婦騎著摩托車橫穿美國。作者本人已經(jīng)對摩托車旅行有自己的心得。而另外一對夫婦則毫無經(jīng)驗,并且對旅途中需要自己維修摩托車毫無興趣。用作者的話來說,就是潛意識里對科技的排斥。這也為后文作者所討論的的古典與浪漫兩個概念的討論,而且這個主題的討論實際上也貫穿了整本書。書中剛開始的描述是從旅途中人們對景色的反應(yīng)開始的:兩個摩托車穿行在公路上,兩邊則是一成不變的荒原,遠處幾只烏東鳥驚起。作者覺得很有意思,提醒兒子和另外一對夫婦,他們則不感興趣。
在生活中這樣的情形是經(jīng)常發(fā)生的,細微的東西往往過于稀松平常。人們往往十分渴望看到壯美的、瑰麗的景象,并認為這樣才稱得上美麗。這應(yīng)該跟感官刺激有關(guān)系,或者說人們的心靈不再對熟悉的事物感興趣,關(guān)上了門窗。這里進一步討論一下,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人們對周圍的事物喪失了好奇心。佛家講,一花一世界,只要認真觀察,總有不同的方面使我們驚奇。回想孩童時期,我們的知識可謂一片空白,對世界的好奇應(yīng)當理所當然。隨著知識儲備的增加和邏輯思維的能力的提升,我們則更傾向于去拓展更空白的領(lǐng)域,無法再深入原本已經(jīng)認識了大概的領(lǐng)域。這里我們便遇到了另外一對概念“深度與廣度”,從少年到青年我們的教育可以說是以“廣度”為重,重在對于這個世界有一個基本的架構(gòu),掌握認知世界的方法論。然而隨著進一步探索,“深度”更為重要,如果我們深耕某各領(lǐng)域,那么是否還有深入另外一個領(lǐng)域的必要呢?這里我有一個比喻,自以為很恰當:這個世界有點像兩個橫和無數(shù)個豎組成的符號,類似一個工字,不同的是豎有很多。上面那個橫可以看做我們的認知開始的地方,首先我們要拓展寬度,然后選擇一個領(lǐng)域開始“向下深挖”,最終你會發(fā)現(xiàn)大家雖讓從不同的地方向下,但是最終又到了下面這個橫線。我們姑且把這個叫做“天堂”,在這里我們的認知不再“向下”,而有開始橫向發(fā)展。在我們深挖的過程其實也是要有橫向的過程,甚至有能力橫向的人會更快的到達下面的那一橫。所以我的結(jié)論是能否欣賞另一領(lǐng)域的美并不在于人是否過于忙碌,而在于對下面那一橫的好奇。
回到書中,在經(jīng)歷與另外一位男主人的沖突之后,作者開始討論科技所代表的古典主義。科技常有一種古典主義的美,邏輯的美。一個系統(tǒng),以摩托車為例,可以無限細分解構(gòu),由相當多的不確定性卻決定了整個個系統(tǒng)的確定性,而這種確定性卻僅僅是由幾條簡單的規(guī)則所決定的,系統(tǒng)也是可以無限細分下去的,并且這個過程并沒有人的參與。而浪漫主義則與此相反,由人所決定,即唯心論。所有自然定律的偉大發(fā)現(xiàn)本來就存在,但是如果沒有人這種高等的生物去發(fā)現(xiàn),那么也是不能被感知的。或者說,它們(客觀存在)并不存在,只是因為有了人類美麗的眼睛去觀察,聰明的大腦去思考才能夠寄托于人類的思維存在。如果沒有人的存在那么,世界將是鐵板一塊,是因為人的存在,才有了概念的存在,才有了各種門類去規(guī)范他們。用認知這把銳利的刀去切分這個世界。而古典的看法則認為,人與這些的存在是沒有關(guān)系,世界是獨立的運行的,這才是真正的矛盾所在。古典的方法在不斷細分對象的同時,也在不斷的增加假設(shè),仿佛永遠不能基于幾條簡單的假設(shè)來解釋一切,現(xiàn)代各種理論的發(fā)展模式便是這樣。偉人如愛因斯坦花費終生也沒能找到宇宙大統(tǒng)一理論,后半生基本上只是在不斷的給大統(tǒng)一理論加上更多的假設(shè)。而舊的理論由于假設(shè)的存在具有一定的時效性,從這方面來說真理和科學(xué)天生就是一對反義詞。科學(xué)真理不像宗教教義一樣能永遠存在,它像所有的一切一樣可以被研究。而當今的理論的失效仿佛越來越短。
我們目前所謂的理性模式并沒有把社會帶向更美好的世界,反而離它越來越遠。當理性模式運作的系統(tǒng)開始運行時,實際上它便是獨立的,離開人的參與照樣運轉(zhuǎn),并帶有其自身的目的。進一步,機構(gòu)或者成為系統(tǒng)會反過來奴役人類,使它能夠更好的運行。
接著作者介紹了以前的自己(當然也是現(xiàn)在的自己,但是是分裂的)關(guān)于基本的形式的討論。基本的形式是稀有的討論題材,因為它本身就是一種討論模式。比如說,你從事物的表象來討論,或是從它們的基本的形式來討論,當你想要討論這些討論的模式時,以所面臨的問題就是所謂的平臺的問題。因為除了這些模式自身,你將沒有平臺可以依附。
“前面我曾談?wù)撨^他的基本形式世界,或者從外部來說,談?wù)撨^基本的表象,科技現(xiàn)在我想應(yīng)該從基本形式本身的角度來看他的基本形式的世界,也就是基本形式世界的基本形式”
作者引用二分法這一西方的經(jīng)典方法對機車的基本概念進行解釋,以展現(xiàn)古典邏輯的力量。接著作者開始評價浪漫的模式:浪漫的模式主要有豐富的靈感、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和直覺。最主要的是情感而非事實。和科學(xué)相對的藝術(shù)往往就是浪漫的,它的存在不依賴于理性或是法則,而是依賴于感情直覺和美學(xué)。
這兩者的矛盾有著致命的沖突,難以調(diào)和。這就是問題的根源,人在思考和感覺的時候往往會偏向于像某一種形式,而且會誤解和看清另一種形式。然而沒有人會放棄自己看到的真理,就我所知,目前還沒有人真正融合兩者,因為兩者之間找不到交匯點。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種古典和浪漫的沖突也可以具體為東方和西方的沖突,西方種分析(當然藝術(shù)也很璀璨),東方更重整體。對于認識世界來說,西方浪漫主義往往可以清楚的認識世界。而東方的浪漫主義的整體性認識,更能認識人本身和人所在的關(guān)系。東方才剛剛接觸到這種古典的模式,并正加以運用,準備超越西方的發(fā)展。但是成功的并不多,因為這些東方的國家浪漫的情懷太多,難以真正的擁抱古典的美。
邏輯的基本方法是歸納法和演繹法。歸納法是從具體到抽象,而演繹法是從抽象到具體。而浪漫主義模式中是不存在明顯的界限的。作者的過去的另一個分裂的自己試圖統(tǒng)一古典的和浪漫的形式。
自從開天辟地以來,在這座高山上,已經(jīng)有許多前人走過的路徑,但是都被世人遺忘。雖然他們都聲稱自己的答案是永存的,而且放之四海而皆準,然而文化的差異,使我們對于同樣的問題有著截然不同的答案。這些答案在他們自己的體系內(nèi)可以說是正確的,但是即使在同樣的文化內(nèi),舊的思想仍然被新的思想所取代。
所以有人認為,人類精神領(lǐng)域并沒有任何進步。基本的人性的矛盾仍然存在,并和遠古時期并沒有什么不同。
人類的理性源于直覺,這又恰恰說明了古典與浪漫的統(tǒng)一。
后記:
記錄的過程也像是一場旅行,邊記述作者的觀點邊插入自己的評論,在寫的過程中間我也有大把的時間思考,與作者碰撞,最后我也分不太清哪里是作者的觀點,哪里是我自己的觀點。
前段時間在準備給導(dǎo)師講的PPT的過程中,想到一個結(jié)論:概念>思維>科學(xué)>技術(shù);存在于人們腦中的概念才是我們世界的極限。從物理空間上說,我們占有的空間確實是在不斷變大并趨于無窮,并且明白空間時間都是從無有到無窮。概念(或模式)是可以打通古典與浪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