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朋友圈被一則沉痛的消息刷屏:楊絳先生于2016.5.25凌晨一時過世,享年105歲。
我先是愣了幾分鐘,有點回不過神來,有點不敢相信是真的。感念她,這么久,自己倔強地活在這嘈雜的沒有親人的人世間,感嘆她的強大、她的無畏、她的冷眼看世界,無論世界怎樣變化,她都寵辱不驚。
很遺憾,從前似乎習慣了在提起楊絳先生的時候,總是加上一個定語:錢鐘書之妻。我其實很討厭這種外帶的光圈,也痛恨自己無法免俗而隨波逐流,好像楊先生的出現只是因為沾著錢先生的光和名似的。
第一次知道楊絳先生是在微博上看到這樣一個故事:有個年輕人特別崇拜楊絳先生,于是高中畢業的時候便給楊絳先生寫了一封長信,表達了自己的仰慕之情并傾訴了他的人生困惑,楊絳先生給他回信了。淡黃色的豎排紅格信紙,毛筆字。除了寒暄和一些鼓勵晚輩的話語之外,楊絳先生在信里其實只寫了一句話,誠懇而不客氣:“你的問題主要在于讀書不多而想得太多。”
你的問題主要在于讀書不多而想得太多。
這句走心的話,深深戳中我的痛處!隨后,便在網上瘋狂搜索先生的文字,從《干校六記》到《我們仨》,再到《走到人生邊上》,乃至先生的幾卷文集,一步一步,一次一次對先生的平和睿智,從容幽默,深深感動。
記得林語堂曾在《名人談讀書》中說道:“讀書的意義是使人較虛心,較通達,不固陋,不偏執。”而楊絳先生在給這個困惑年輕人的回信中正好就說明了讀書之功用!
書籍是一泓浸潤人心的清泉,唯有潺潺不絕方能給人以精神的動力與養料,使人心胸豁達、品行高尚、志向高遠!楊絳先生就是這樣一個住在書中的女子,讀書是她一生的信仰,是她發現美的眼睛,更是她“美玉之質”的本真。
先生百歲的時候,有這樣一段文字:
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后才發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我們曾如此祈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系。
這是一個百歲長者極致的人生感悟。一個經歷了幾個時代的老人,一個畢生恪守著自己內心的老者,在她平實毫不花哨的文字里,你除了讀出真情,而沒有別的東西。
讀先生的文,總覺得有許多話要說,卻又不知道該從何說起,怎么說。年輕的時候喜歡裝的老氣橫秋,裝模作樣地說:“人生就是這樣,活過才會明白。”以為這樣就是成熟。
讀了先生的文以后,感受到的不是活過才明白,而是早就參悟透了一切,即便是幸福,即便是苦難,即便是歡樂,即便是孤獨,先生都有著自己的那份從容,那份與眾不同的淡定。
讀先生的書是一種享受。先生的文筆優美寧靜,無論是平凡家事,還是國家大事,先生總是用平和的語調娓娓道來,面對別人的陷害也看不到一絲的恨,只是泰然處之。在先生的文字里,學到很多,做人,做事,做學問,處處讓人坦然,讓人內修。
盡管擁有無數粉絲,然先生為人實在低調,先生曾說:“我不是專業作家,文集里的全部作品都是隨遇而作。我只是一個業余作者。”如今,在這個物欲橫流的時代,自詡作家的大有人在,相比之下,先生的這份淡然著實令人欽佩!
先生走了,先生的精神會永遠鞭策著我,讀書,正是為了遇見更好的自己!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希望在每一次的失意落魄,艱辛困苦,感到無望,甚至絕望的時候,都能想起先生說的:“你的問題主要在于讀書不多而想得太多。”
我和誰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我愛大自然,其次就是藝術;我雙手烤著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準備走了。
最后,用先生的一段譯文結束今天的時光。感謝先生曾帶給我那么多人生感悟和感動,先生,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