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老板像個五歲孩子
第三章 別跟老板講道理
(上)
1. 不講道理講后果
我小時候,大人都特別喜歡講道理。我的一位小學(xué)老師熱衷于“啟發(fā)式”教育,不管有人干了好事還是壞事,她都讓全班一起深挖思想根源。比如地上有個粉筆頭,有人順手撿起來放在盒子里,被這位老師看見了,一定要在班會上表揚一番,然后問“你當(dāng)時是怎么想的?為什么會想到把粉筆頭撿起來?”要是同學(xué)回答“沒什么想法,就是順手”,這種答案可過不了關(guān)。老師循循善誘:“怎么可能沒有想法呢?哪怕你打個蚊子也是有想法的。蚊子咬了你,皮膚把痛的感覺傳給大腦,大腦一想這是蚊子,我要打他,然后才命令手做出打的動作。”在老師的幫助下,同學(xué)終于認識到好的行為來自于好的思想,并且主動在看到粉筆頭——彎腰撿起來——放進盒子之間補充出一系列復(fù)雜的心理活動。講道理真的起了作用,以后再有同學(xué)看見粉筆頭掉在地上,原本一彎腰的事,現(xiàn)在都要經(jīng)歷一番思想斗爭,最終放棄把它撿起來的念頭。
可奇怪的是,這番功夫?qū)τ谥浦埂皦娜藟氖隆眳s似乎沒起什么作用,該下課打架的照樣下課打架,該上課不聽講的照樣上課不聽講。不知道老師有沒有挫敗感,我卻反正是對這事納了很長時間的悶。后來我才知道,打蚊子是一種非條件反射,不需要大腦參與,更沒有心理活動。打架和不聽課倒是涉及到比較復(fù)雜的神經(jīng)活動和心理活動,可是,道理熊孩子們早已聽得耳朵起了繭子,不需要老師再講。但明白不等于相信,更不等于會照著這個道理去做。
怎么才能讓他們把“道理”變成行動呢?俗話說“不見棺材不落淚”。不論對孩子還是對老板,與其沒完沒了地講道理,倒不如讓他們見一見棺材。《紅樓夢》的薛蟠是個天不怕地不怕的人,薛姨媽管不住,請出賈政來也管不住,就連薛寶釵勸他,“說的話句句有理,難以駁正”,可他照樣我行我素。直到被柳湘蓮暴打一頓吃了虧,身體遭罪,面子也掛不住,不得不躲在家里裝病,這才慢慢意識到自己“文不又文,武又不武。雖說做買賣,究竟戥子、算盤從沒拿過。地土風(fēng)俗,遠近道路,又不知道”,于是決定出門歷練。薛蟠突然醒悟,搞得薛姨媽有點不適應(yīng)也不放心,不過寶釵說了,“他若是真改了,是他一生的福。若不改,媽也不能又有別的法子。”
這句話非常有道理,他要是自己不改,別人講再多道理都是沒有用的。促成薛蟠這次轉(zhuǎn)變的最重要因素是挨打。事實上,不論孩子還是老板,挫折都是成長道路上不可替代的經(jīng)歷。孩子早上起床磨磨蹭蹭,家長怎么催怎么講道理也沒用,直到有一天他因為遲到進了辦公室,第二天保證動作麻利起來。老板有時候也會因為各種原因有意無意地忽視某些潛在的危機。作為下屬,你有責(zé)任把可能出現(xiàn)的問題指出來,但你沒法強迫老板聽取你的意見。這時候你唯一能做的就是等,等著老板往坑里掉。
2. 情緒管理至關(guān)重要
孩子遇到困難,家長不能冷嘲熱諷。孩子遲到在學(xué)校挨了批評,你要是說一句“我天天叫你早上動作快點,你不聽”,孩子在羞愧之上對你這話的反應(yīng)一定是排斥。這時候如果你說“沒關(guān)系,明天早點叫你,我們就不會知道了”,跟孩子共同承擔(dān)責(zé)任,擺出一起解決問題的姿態(tài),才會得到積極的結(jié)果。
同樣,要是老板掉坑里了,你千萬不能流露出一絲一毫幸災(zāi)樂禍的意思,也別到老板跟前去顯擺你多么有先見之明。你要是跑去跟老板說“我早說過這么做會出問題”,他聽了心里肯定不受用。如果你說“我想過這么做是不是有風(fēng)險,可沒料到真會出問題”,這就主動把自己跟老板放到了同一陣營里。老板不是傻子,他明白你是在提醒他,你之前做出過正確的判斷。這時候,十有八九老板會“大度”的“原諒”你沒有預(yù)見到問題的發(fā)生:“過去的就算了,我們來看看下一步怎么辦”。聽了這話你也別覺得委屈,這其實是老板在給自己找臺階下了。接下來你可以把以前做過的方案重新提出來,最好是在語言上做一些調(diào)整,讓它看起來更像是針對這次失誤提出的修改計劃。
跟老板的這種心照不宣有兩個好處。一是不管道路有多曲折,總算是幫助老板找到了正確的方向。更重要的是,走過了彎路,老板會更加認識到你的價值,而你在幫助老板應(yīng)對困難的時候所表現(xiàn)出來的積極態(tài)度也能幫你贏得更多的信任。
當(dāng)然掉進坑里,誰心里也不會好受。老板也不例外,也可能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因此,你如果想用挖坑掉坑這一招來取代講道理,學(xué)會幫助老板管理情緒就變得非常重要。這事說難不難,說容易也不容易,關(guān)鍵在于兩點。首先,任何情緒管理的第一步是把情緒發(fā)泄出來。一股勁兒上來,孩子哭個沒完沒了,這時候你說什么也沒有用。最好的辦法就是給他們一個空間,讓他們哭,把情緒發(fā)泄出來以后,再談下一步。成年人也是需要發(fā)泄情緒的。蘇東坡在給朋友的一封書信里面感嘆過“忍痛易,忍癢難”,“忍癢”就是情緒長期壓抑得不到發(fā)泄的狀態(tài)。如果你預(yù)感到老板有發(fā)泄情緒的需求,最好躲遠一點。也許你跟老板關(guān)系很親密,希望在這個過程中陪伴他,但事實上這么做效果往往不好。一方面是因為誰都需要一個屬于自己的私密空間,有人在場,這種發(fā)泄不會酣暢淋漓。另一方面,發(fā)泄就意味著對情緒不加控制,很容易引起誤傷。
在適當(dāng)?shù)陌l(fā)泄之后,你可以出來幫助老板走回正軌,俗話叫打圓場。這時候,根據(jù)老板的性格和你跟老板之間的關(guān)系,可以選擇不同的做法。但不管采用什么方法,恰如其分的幽默,往往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一天晚上,我女兒貪玩不肯睡覺,怎么勸都不聽,一下子脾氣上來,小姑娘歇斯底里的大喊了兩聲“不”。我壓著火說:“你說不,我沒法幫你,能告訴我你想干什么嗎?”
小姑娘一時語塞,哽咽了一下,說:“我想游泳。”
我樂了:“這么晚了,你去哪兒游泳啊?”
“我去……我去……”小姑娘一下子看見了床上一個拳頭大小的布藝南瓜玩具,說:“我去南瓜上游泳。”說著自己就笑了,撲到床上,把南瓜壓在下邊,做游泳狀,邊游邊笑,笑完就去洗澡睡覺了。
顯然,南瓜出其不意地制造了一個“笑果”,用一個成本極低,效率極高的方式化解了由情緒失控引起的緊張。如果沒有那么湊巧的“南瓜”,就需要你主動制造一些幽默來調(diào)節(jié)氣氛。王熙鳳是此中高手。大太太奉了大老爺之命,去跟賈母討鴛鴦來做妾,老太太火了,把在場的所有人挨個罵了一遍。等到老太太的氣消得差不多了,王熙鳳站出來說“誰叫老太太會調(diào)理人?調(diào)理的水蔥兒似的,怎么怨得人要?”幾句插科打諢,“說的眾人都笑起來了”,一場情緒大爆發(fā)就此煙消云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