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初學者,我相信大家都會認為一開始就能做好這是不容易的。當然如果一開始就能做好,我們會夸贊他很聰明,但是這畢竟還是少數。
一旦做不好, 腦海里就容易定勢的說出:你已經不是三歲小孩了,怎么還這么不懂事,這點都學不好。我們沒法將其看作蹣跚學步的孩子,因為更多的時候我們的看法已經被對方是成人的外形所定格。
于是乎,不由自主的將高要求投射過來,不知不覺中我們已經遺忘這樣一個事實,我們之所以在某方面能夠做好,那是因為我們已經做了很多年。
所以,當看到這段話時:
對于剛接觸的事務來說,我們做不好簡直就是必須的.我們能包容一個做不好的孩子,為什么不能包容一下剛起步的自己。
突然當頭一棒,是啊,為什么我就不能包容一下自己呢!在改正一些不好的習慣時,只要有一點沒做好,我就會不由自主數落自己,責備自己,讓失望的情緒包裹著自己。
如果后面再犯一次,我就給自己貼上了一個“三天打漁兩天曬網”的標簽,心底對自己充滿了失望,到最后,我似乎也打心里認為我就是這樣了。一旦產生了這樣的想法,我便選擇不再過問自己,當即不再想著努力去改變了。
我相信每個人都對著自己的未來有過美好的憧憬,或者是在某方面有過美好的愿景,但最后真正能成功驅使自己抵達這份憧憬,這份愿景的,是少之又少。
第一天也許,你很努力的向前行,第二天你也許依然很努力向前行,到了第三天你在猶豫了,第四天時,你放棄了,卻不知你即將打開你心中期盼的那扇大門。有多少人就是以這樣的方式扼殺了自己的夢想,最終沒入蕓蕓眾生的潮流之中。
你是否也意識到某種程度上我們自己其實就是一個劊子手,當我們做的不好時,我們會條件反射似的與自己保持距離,在隔離范圍內,以一個教者的姿態告誡著:你這樣是不對的,要改正……
當我們再一次懈怠沒能堅持時,我們也拿一個圍觀者的身份居高臨下的數落著自己,比如:你看你,這點事都不好,才開始多久你就偷懶,三天打魚兩天曬網,這事你不行,還是算了吧…..
于是,在這種自我的否定的情況下,我們已經忘記了自己的初衷是什么?如果是要是要改掉(某個)壞習慣,為什么我們的目光卻不再是將注意力就投射在我們要的結果之上呢?當我們沒有收到正向反饋時,我們便開始一味的責備自己。如果連我們自己都不徹底的,堅持的相信自己,又還會有什么動力一直踐行下去呢?
在這個時候我們真應該站在關心自己的角度,溫柔的擁抱自己,并在耳邊輕喃:沒關系,你有這樣的認識,你已經在改變.如果習慣真那么好改變(養成),就不會江山易改,秉性難移的說法了,再說要想搬一座山那可能是一輩子的事,我相信你,絕對的相信你,你是一定可以! ?
就這樣我們像對待小孩一樣,
首先包容了自己的不足,
接著就應該果斷的站在客觀的角度,反思自己出現這樣的問題的癥結所在。
盡管我們是初學者,但有件事實必須承認,相對于蹣跚起步的稚子,我們已經擁有了完善的邏輯思維與理性的認知系統,我們可以包容在初學時犯錯,但不能讓自己總是在同一個坑跌倒。
第一次是意外,
第二次可以是迷糊,
第三次那就是愚蠢!
所以,在對待我們初次學習某項事務或技能時,
我們是應該用寬容的心態包容自己,讓自己有著沖勁不忘初心繼續向前行,畢竟,我們不徹底的相信自己誰還會毫不根據的相信你。
在我們重整旗鼓之后,一定要站在客觀的角度反思自己在這過程的行為,找到問題所在,不斷打磨自己,給予自己正向反饋,不斷踐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