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摩擦才是有效社交《解決沖突的關鍵技巧:如何增加你的有效社交》[美] 達納·卡斯帕森

書中分享了解決沖突的三個步驟,承認、區分和解決。

圖片發自簡書App

第一, 承認雙方的情緒,承認此時的沖突;

如果在對話中,你感到委屈、悲傷甚至憤怒,那就說出來,獲得理解;如果別人帶著情緒來找你,你替TA將感受說出來,可能對方會感受到你的誠意,不再爭吵。
在激烈的爭論中,我們要停止這種惡性循環,不僅要承認情緒,使雙方冷靜,還要承認引發沖突的現象,主動拋出問題,從而使討論的焦點從“如何說服”轉移到“如何攜手解決”。

第二,在沖突中,區分行動計劃和利益需求,找到問題本質;

行動計劃是行為方式和行事計劃的總稱。每一個行動計劃,都是為了滿足一種需求,取得一份利益。比如,接受教育是行動計劃,競爭力或新體驗是需求;尋找工作是行動計劃,謀求生存或實現自我價值是需求。
當我們的行動計劃與別人的相左時,背后的利益就可能發生沖突,矛盾因此而生。所以,我們只有找出事件背后的需求,適當改變行動計劃,才能停止爭吵,保護雙方的利益。

第三,尋找其他方案,應對未來矛盾,明確一致意見。

首先,接受不同的聲音;然后做出一定的利益讓步,求同存異;最后將方案具體化。
任何事情都有意外性,為了避免商定之事以后出現問題,我們還需要考慮未來可能發生的狀況,并將解決辦法納入行動計劃中。
這是解決矛盾的最后一步。對于棘手麻煩的問題,我們需要有條不紊地重復確認,掃除模糊區域,最后妥當地一起合作。

第一次在書評中出現大段引用,是因為這本書的內容超出了我經驗的邊界。就像一個保證不了每天洗臉的懶人,寫不出護膚品評測報告。一個連弟弟妹妹都沒有的姑娘,分辨不出別人的育兒經驗總結是否正確。

而我恰恰就是個既保證不了每天洗臉、又沒有弟弟妹妹或孩子,更沒跟任何人發生過激烈沖突、甚至從沒體會過憤怒的姑娘。所以我只能套用書中的理論,試著分析一下,怎么會出現我這種看似不需要學習本書內容的人。

剛才已經總結了解決沖突的三個步驟,承認、區分和解決。承認雙方的情緒,承認此時的沖突;在沖突中,區分行動計劃和利益需求;才能通過各種方式解決問題。

我之前的問題正是在認知中自我缺位,在一個只有你、你、你、他、她、它的世界里,我是從來不存在的,自然不存在自我利益和利益保護。我都不知道我想要什么,當然不會跟任何人有利益沖突。與此同時,也不存在自我邊界。失去了邊界和底線,自然發現不了被侵犯,體會不到被侵犯時會有的憤怒。

可以得出結論,從來不跟別人發生沖突、也沒有被激怒過,這本身并不是好事,沒什么可羨慕的。因為在憤怒時能控制自己的情緒表達,在沖突中讓自己不失態,這跟體會不到憤怒根本是兩種不同的情況。

跳過前兩個步驟確實依舊可能完成第三個步驟,尋找其他解決方案、預期意外,制定計劃。但這并沒有讓溝通特別容易,至少我還能察覺到跟一些人溝通很輕松,而另一些人讓我很吃力。同時,對方總是在想這個過分換位思考的姑娘是不是另有企圖……

引申出另一個略跑題的結論是情緒沒有高下貴賤之分、有用無用之別。所謂的負面情緒都是有用的,流動的恐懼幫我們聚焦和獲得直覺力,悲傷使我們接地,憤怒和羞恥建立了我們的邊界。根據今日題目相關性再具體說說后者:憤怒幫你觀察并應對來自外部的邊界傷害,羞恥幫你觀察并避免來自內部世界的邊界干擾。羞恥也幫助我們保護自己和他人的邊界。

朋友們,別怕生活中感到憤怒、陷入沖突,憤怒有有用的情緒,是人類自我保護的本能。沖突也是一種溝通,解決沖突甚至是一種有效溝通。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