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試著回答以下幾個問題以后,你會發現自己原來是活在自己營造的假象里。
你選擇讀哪本書?
你為什么選擇讀這本書?
它解決了你的什么困惑?
- 你確定看完了以后會引起你的改變么?
一、 別再用“閱讀量”來安慰自己了
我是從去年開始拋棄“閱讀量”這個概念的。
以前迷信只有通過大量的閱讀,才能積累辨識力和行為上的改變。但當你閱讀的書籍很多的時候,得到的只有夸夸其談和越來越不能腳踏實地做事,這就是沒有把知識轉化成技能、技能轉化成智慧的結果。
這就像是人們經常喜歡在朋友圈曬自己的跑步的里程數,卻很少秀到自己的好身材一樣。讀書的目的是為了健腦,進而行動改變生活。真正會讀書的人會曬見解,曬自己的實踐成果,而不是知識本身。
《把時間當做朋友》里提到過“既勤奮又懶惰”的人,每天都感覺時間不夠用,超乎尋常的勤奮,每天早晨4點起床,晚上11點睡覺。這種勤奮是“虛假”的,是一種懶惰的勤奮,只不過是給自己一個心理安慰而已。
二、 閱讀是為了填補“信息缺口”
閱讀是為了滿足自己的好奇心,補充我們的認知。
研究人員曾經做了一份調查,向志愿者提出一系列的問題,并讓他們標出答案。與此同時,掃描這些志愿者的腦電波,最后發現當人們覺得自己知道答案,但有不確定的時候,好奇心最強
-
信息缺口
給人們適當的刺激,在原有的認知范圍內,不能太新,就能激發起他們的好奇心。
- 我們閱讀的目的應該集中在填補“信息缺口”上,而不是盲目地刷“閱讀量”
- 因為在我們已經認知的范圍內,填補新知識,容易聯系起來不容易忘記,為下一步繼續閱讀提供了基礎。
- 把自己掌握的知識列出來,很快就會發現自己認知的局限性,這就暴露了這個領域的“知識缺口”,這個時候針對缺口進行強化補全。
- 健身就是通過一定強度的鍛煉將肌肉“撕裂”,并把蛋白質補充進去。
- 選擇書籍就像健身的種類既不能太輕(全部已知),也不能太重(全部未知)。如果我們認識到這一點,恰如其分地填補自己的“信息缺口”激發好奇心,就能大大提高閱讀質量。
三 有序填補缺口
- 比如我在講解平面布局規劃的時候,突然發現光有動線和面積分析還不行,還要知道如何將各種元素組合得更順眼,更舒服,于是發現自己缺少“平面構成”這個信息缺口;
- 比如說,我在學習手繪的時候,發現基本技法都已經掌握,但具體畫什么卻不知道,于是發現缺少“大量臨摹”的信息缺口;
- 再如,我在講解公裝設計的時候,發現經營層面的知識缺乏,很難掌握消費者的心理需求,于是“經營”和“消費者心理學”又成了信息缺口。
當你通過發現信息缺口并努力通過閱讀補足之后,你再去看一些大師經典案例,就知道他究竟是怎樣解決問題,和設計精妙之處了。
別的不說,當你讀懂《把時間當做朋友》看懂后,再去看《精進》就更容易獲得哪些更深入的知識。而沒有之前的信息補足,是很難把全書的脈絡理清的。
如果我們把關于認知偏差方面的閱讀過程畫成圖,應該是這樣的:
四 看不懂就先放下
我經常會遇到這樣的尷尬,一本很重要的書,買了好多年放在書架上一直沒有看,原因是看不懂。可當你有了一定的認知基礎后,再回過頭來看,就會恍然大悟。所以一旦遇到這類書,先要把目錄看一遍,當你把中間的信息缺口補上后,再回過頭來研究,會有更多的感悟。
總結
- 閱讀是為了填補“信息缺口”,絕非追求“閱讀量”;
- 根據已知畫出自己的“信息缺口”,以此為基準選擇閱讀材料;
- 合理控制書中已知和未知的比例,激發好奇心;
- 先記下看不懂書籍的目錄,補充信息缺口后再來讀。
** 以上文字是本人通過閱讀新生大學《別再用“閱讀量”來掩蓋自己的無知,教你如何利用“信息缺口”進行有效閱讀》,通過自己的理解進行的再加工,感謝原創作者的分享,讓我找到自己的“無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