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父母說:現在的教育環境太不適合孩子,孩子太苦了,大人跟著辛苦。身體上覺得辛苦,心理上更辛苦。所以能把孩子送出國就送出去,只要孩子喜歡,砸鍋賣鐵我們也愿意。
最近熱播的一部電視劇《小別離》又驗證了這一現象。
8年的教育工作下來,我遇到過各種各樣的學生,見過各種類型的家庭。
常見選擇出國和移民的家庭有4種:
A. 家庭經濟條件殷實,覺得留學和移民是高大上的事情,認為任何事情都可以用錢來解決。
B. 父母因為工作關系或離異問題,疏于對孩子教育的關注,希望通過留學或移民的方式改善這一問題。
C. 因為對中國教育體制和社會壓力的成見,認為也許到了其他國家就會擺脫這些問題。
D. 孩子主動向父母要求出國,暗暗期待離開父母的管束、自由放飛的生活。當然,很大程度上同齡同班的孩子們之間也會互相影響、隨波逐流。
注意
今天不說留學和移民,只說家庭教育
Q:你有時間陪伴自己的孩子嗎?
A:再好的教育工作者,也改變不了家庭教育的問題,頂多只能改善。當我意識到陪伴孩子的時間不足時,我毅然決定辭去了以前的工作。雖然一開始也不適應,并且換了工作以后你也不可能做到完全平衡工作和家庭。后來我知道,有些地方媽媽要學會原諒自己,孩子的成長中陪伴和獨處都是需要的。
Q:如果有條件,你是否會考慮舉家移民?
A:我身邊有很多親朋好友,舉家在準備移民,還有一些已經在海外生活的。其實這都是每個人的不同選擇,到了合適的時候做想做不同的事而已。
你指的“條件”我會衍生到很多非物質條件方面,比如:孩子是否能適應新國家的文化和生活環境;如果是舉家移民,那么到了新的國家以后,我可以做什么。還有夫妻一方需要陪讀的情況很多,難道我有了孩子就不要丈夫了么。
Q:在留學和家庭教育之間,你更喜歡哪一個?
A:海外學校對中國留學生的評價:
最常見的是:獨立性太差,以自我為中心。
其次是:過于追求物質,忽視精神獨立。
這就倒退到孩子啟蒙教育階段的遺留問題。與其說喜歡,不如說哪個更適合。
Q:你怎么看待低齡化留學的問題呢?
A:如果在一個從小注重習慣、性格、情商和教養的家庭中成長起來的孩子,再早出國留學都不會有什么大問題。相反,父母言傳身教有問題的家庭里成長起來的孩子,留學也許會改善一些性格缺點、提高社交能力和獨立能力,但是習慣的問題很難得以根治。
Q:在這8年里,你碰到最頭疼的事情是哪一件?
A:角色轉換。
24個小時每個人時間都一樣,一個成功的人,一定是能夠安排好自己時間、隨時切換角色的人。
Q: 還記得你最難過的時候嗎?
A:我高中同班有個曾經的好朋友,在同學錄的上面給我留了一句話:Something has passed, let it be. 現在看這句話覺得:哦~原來是這樣的感覺。
Q: 你是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的呢?
A:不是教育,是引導。沒有一個父母能在孩子出生前,就做好孩子一生教育的準備,都是邊學邊做。
還有一個重點是,慢慢放手。我不希望我孩子長大了還是什么事情就要叫媽媽,也不想變成一個夾在兒子和媳婦中間的婆婆。
Q:你的家人支持你的工作嗎?
A:不完全支持,也不否定。主要是看工作會不會影響我的健康、會不會影響我的家庭。在能負擔起基本生活開支的情況下,工作更多是一種自我價值的附加認同而已。
Q:你的夢想是什么呢?
A:我希望更多父母能理解什么才是真正的教育。不要讓孩子為了父母眼里的成績、為了父母的面子而去爭什么。能活出自己的人生才是最好的。
Q:你覺得教育的真諦是什么呢?
A:找到孩子不同的地方,幫助其發現自己的潛力,成為一片獨特的葉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