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雄戲我們看過很多,《城市之光》也是一場雙雄戲,說實話,拍的實在算不得上乘。即便是有一些無奈的舍棄,作為一部懸疑片/罪案片/推理片來說,剪輯過快,細節缺失,鏡頭語言電視劇化是這個電影的三個非常突出的缺點。
細節上的缺失也不能怪誰,審查制度如此,尺度能到我們看到的成片應該已經算是很努力了。過多的細節可能不利于過審。9月30日定檔,然后改檔,中間的波折說不清楚,但看成片感覺就是刪了東西。
剪輯過快,或者說,這個故事的整體敘述方式是缺乏‘起承轉合’的,因為人物缺乏合適的細節做鋪墊,所以電影的所有節奏都是爆發式的,缺少了安靜的鋪陳,這種連續爆發式的剪輯,會令人審美疲勞。
這樣的審美疲勞,加上一點也不講究的攝影調度,就讓整部電影看起來節奏很糟糕,快慢不均勻,成了流水帳一樣的敘述。
所以,非常可惜,由于上面的三個原因(細節不提了,沒有截圖不好分析,出下載了單獨對比寫一篇吧)這部電影可惜了這么好的演技(僅針對鄧超和阮經天),角色,故事和寓意。
也許有人會說了,這些都優秀了,那你還在乎這些有的沒的節奏和攝影干什么呢?
當然要在乎,影像風格是一個電影的最直觀的,敘事節奏是最核心的,這都沒做好,那,電影本身就必然不能給予高的評價。當然,平心而論,這是導演的水平有限,或者說,論述環境有限,沒有辦法再做更多的施展了,很遺憾。
但,《城市之光》的意義超過了它所呈現的水平,這是中國電影的一次絕佳的嘗試。就算它沒有成功,但這一步,走的非常漂亮。這在中國最空白的罪案領域是很突破性的嘗試,它并沒有在否認我們社會中的黑暗,反而在陳述它,并且延續它,把這些可怕的,令我們憤慨的問題拿到臺面上來講述,來懲罰。
這是一種拋開法律,直問結果的處理方式。但在本質上,這種方式的追求和警察的追求,在精神內核上,是一致的,那就是——重塑社會精神,整頓道德秩序。
本來呢,在編劇塑造角色的角度來說,這是一個非常容易創作出神級角色的題材和空間。
我們可以觀察一下《黑暗騎士》中最負盛名的反派‘小丑’,他和蝙蝠俠雖然站在了正義與邪惡的對立面,但他們所有行為都在追逐同一個目標——重塑哥譚精神。
他們都認為這個城市生病了,法律和警察都已經治不了這個病了,只能自己出手來治療。蝙蝠俠是出于道德,小丑是出于對于罪惡的更高階的追求,他們都要懲戒這個城市的罪犯,來獲得自己對于城市精神的主導權。
在《城市之光》中,兩位主角也在做著這樣的競爭,在面對社會的罪惡時,誰能獲得裁判和主導權。只是,這種追求沒有深入化,只是浮于表面,估計拍深了就超綱。
方木本身作為這個城市的光,長期缺乏暗的對照。李一的事件加速了這個光暗淡下去的過程。所以,‘城市之光’的出現,再一次點亮了方木這道光,因為它將整個城市拖入了更大的黑暗,也與方木這道光呈現了不一樣的‘競爭力’。
還記得小丑在面對面對蝙蝠俠的最后時刻說了什么嗎?
YOU……YOU COMPLETE ME!
是的,這是一種互為補完的表現。方木造就了江亞,江亞,又成就完整了方木。
有了最暗的時刻,才有最亮的光,光也才顯得更有意義。也許我們的國家不完美,我們的城市還有很多暗面存在,才彰顯了這些戰斗在黑暗第一線的人民警察是多么的無私無畏,可敬可謂。國家第一次直面了黑暗,來致敬光明,而不是刻意塑造美好,黑白分明的來彰顯正義的力量。
可惜啊,導演的水平有限,沒有把方木塑造成為一個黑暗英雄,也沒有把江亞打造為一個智勇雙全的頂級罪犯,但這樣的開頭,總是令人欣喜的。
我們可以很容易就看出《城市之光》里其他作品影子——《七宗罪》(影像風格和整體框架,但并沒有學好)《死亡筆記》(L與月神月的亦敵亦友短兵相接的智力交鋒)《殺手G+貓胎人》(為民除害網站+作案手法細節)任何一個橋段處理好了,都是可以提升一個檔次,但是我看導演電視劇出身,可能在電影語言和敘事和人物塑造上,還有進步的空間。
同樣的本子,同樣如此值得思考的故事,如果放到大衛芬奇手上,我相信,會誕生一部偉大的作品。就《心靈獵人》這個敘事和攝影水平持續下去就行,不必到《七宗罪》和《十二宮》這種頂尖懸疑水平了。
(這部電影值得吐槽的細節就不提了,我不是一個吹毛求疵的人,大脈絡上看個爽就足夠了……)
作為一個懸疑、罪案電影的愛好者,我希望《城市之光》這樣題材的電影能夠更多,更深一些,尺度能夠再大再范一些。畢竟,真正的光明絕不是沒有黑暗的時間的,我們要正視黑暗,承認黑暗,才能在最終彰顯戰勝黑暗的光明的偉大。
文/騎士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