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青春,人性,學習,投資,女人之道。
第二章:外在才要真的美
在男孩的心里,一心就是要上大學的,哪怕是一所很水貨的大學也好,因為那是父親的心愿,可是男孩又怎么能考的上大學呢,哪怕是一所普通的大學。
就在那一年,國家出了個新政策,理科生也能考藝術院校。之后班主任找到這個男孩,問他有沒有興趣到理科藝術班,文化分要求不高,也許能考個什么大學之類的。那時候的高中與高中之間也是存在競爭的,自然每年考取大學的比例成了學校首要關注的核心指標,因此這樣的機遇對于學校來說肯定是不可能放過的,而對象自然而然是男孩這幫差生了,lese也能為學校帶來點價值。男孩想,既然能上大學,管它呢,去就去吧,也許還真能上個大學什么的。
男孩的決定無疑又增加了父親的壓力,藝術班的開銷是特別大的,顏料,紙,筆之類的,都是不小的開銷。縱使父親是不愿意的,但依然也沒有說什么,雖然窮,但是男孩的任何要求只要不涉及法律父親都好像沒有拒絕過,難道天下的父親都是這樣嗎,但是這樣任何要求的滿足對于孩子來說真的是好的嗎?
無疑父親給男孩創造了一個溫室的環境,這個環境里沒有競爭,沒有壓力,沒有追求,只有父親一味的妥協,和他自己的一點可笑的期望,上大學。表現在男孩身上的就是任性,自我,貪玩,依賴,以及盲目自大,和應對老師,應對父親,應對當下的各種小聰明,各種投機取巧。以至于上大學對他來說,更是玩是當頭,因為大學好玩,沒有早自習,沒有幾節課,自由戀愛等等關于玩的遐想。擁有這樣的人生觀,價值觀的男孩將來真正踏入社會,該如何是好呢,那里的生存法則可是優勝劣汰,適者生存,苦在后頭。
在藝術班的日子里,自然是其樂融融。排除數理化,藝術成績無論是水彩,素描,還是速寫在班上還真是名列前茅,顯然男孩畫畫還確實有點天賦的,但是一個半路出家的孩子,一個擁有這樣價值觀的孩子,縱然有那么點天賦,對他來說,畫畫也就是好玩而已,為了達到上大學的目的而已,根本沒有其他任何的多余的想法,也不可能有其他的想法,這就是家庭環境和當時的教育方式決定的。
值得我們每個家長反思,孩子該如何教育呢?起碼:不能給他一個溫室的環境,盡量讓他早早知道一些社會的生存法則。就不至于讓啃老族變成一種普片的社會現象。
除了每天無聊的上課,男孩最樂意做的事就是當別的同學在勤奮的數理化的時候,和兄弟幾個在宿舍偷偷的抽根煙,晚自習之后翻墻到外面喝喝啤酒,把酒問黑夜,生活真美妙。那個時候的夜攤上螺絲,真的是別具味道,5毛錢一盤,辣辣的,和學校素然無味的飯菜形成鮮美的對比,自然顯得就那么幾顆炒螺絲都是那樣美。幾個人打包2塊錢的螺絲,帶上幾瓶啤酒,跑到學校后面的一座荒廢的基溝屋上面,在漆黑的夜色下,暢飲,扯談,當然談得不是理想,不是抱負,而是女人。
只要談到女人,男孩當然是他們內心崇拜的偶像。
因為在學校從來都不停的有女生對男孩情書連連,暗送秋波,主動獻殷勤者不勝枚舉。但是男孩總是高高在上,若即若離,和她們保持友誼之情,唯一需要的是一日三餐,煙和酒,以及兄弟們偶爾出去放縱一下,吃吃喝喝,kk歌之類的基本開支,而這些女孩子呢,也非常樂意把她們的生活費分享出來接濟男孩,這已經形成了在他們之間的一種共識,好像都是那么的理所當然,而且女孩子們卻又無怨無悔,樂此不疲,犯花癡。
父親給的生活費是不足以維持男孩在學校的開支的,每個月開頭還了學校小賣部煙錢酒錢,基本幾天就花完了,然后接下來的日子就靠那些女孩子的接濟。這也是他充分利用了自身的優勢,在學校的生存之道吧,不過這種生存方式是畸形的,是不長久的。男孩現在在學校得到的這些所謂的榮耀,被人崇拜,這一切都是建立在他的外在表象所建立起來的影響力,帥氣,打架的時候酷;而內在的呢,除了一點義氣并無其他。這也就漸漸形成了他高傲冷酷,散漫,大手大腳,喜歡被人追隨的性格。可是這些在學校里能夠如魚得水的優勢,男孩引以為傲的東西,將來在那個能力至上、金錢至上、頭腦至上的真實復雜的人類社會里,將會變成一把利劍直刺男孩的內心。
但男孩現在那里知道這個真理呢,對于一個男人來說:外在要帥,內在才要真的帥。
世間的萬物都是相對的,既然有男女之別,那那對于女人來說:內在要美,外在才要真的美。
在這些女孩中,除了一個女孩,他對她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