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關注下我的簡書號
- 正 文-
據我爺爺的爺爺說,它的爺爺的爺爺的爺爺,也就是我的老祖先,大概出生在唐代。好像有一千多年了,當時我們被當作中秋的貢品,用來祭拜月神。貢品自然不能味道太差,一定要精心制作,慢慢的人們就開始喜歡我們這種食品了。
在宋朝的時候,宮廷特別流行吃月餅,我們的身材也變為圓圓的,人們用來寓意團團圓圓,寄托自己的思念之情。蘇東坡有詩云:"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
我們真正大規模的在民間流行,則是明清兩代,很多心靈手巧的月餅師傅,把嫦娥奔月的圖案或者各種神話故事都印在月餅上,讓我們越來越有藝術感。在民間也不斷的形成京、津、蘇、廣、潮五種風味系列,松仁、核桃仁、瓜子仁和冰糖是我們主要的配料。各種各樣的中秋宴會中,我們也是必備的食品,沒有我們,這場中秋宴會就像丟了魂一樣。
新時代,我們卻遇到了挑戰。我們身上包裹著很厚的衣服,衣服外面還有一層很硬很硬的盒子,然后被賣出上百元的價格,而這一盒只有六個。用黃金或者鉑金制作的月餅,賣價上萬,只能用來看,卻不能吃。同樣是五仁做的哥哥姐姐們,經過不同的包裝,身價會相差十幾倍之多,我們感覺很詫異,你們到底是吃月餅的還是吃包裝呢?
每到中秋節前,我們就會被裝在禮盒里送來送去的,今天被送給張局長,明天被送給李局長。在張局長的家中,我看到了我的哥哥姐姐們,他們也是被別人送過來的。可是張局長家只有他一個人,他也從來不愛吃月餅的。后來,我們就被張局長送給自己的司機和鄰居了,剩下的則就被扔到垃圾桶了。
其實,我想說,我們和市面上幾元的月餅沒有太大的差別。我們只是一種食品而已。如果你想吃,買一些簡單塑料包裝的即可,一樣會讓你可口入味。因為我們和所有的兄弟姐妹一樣,都有非常接近的制作工藝和配料。差別就在于我們不同的外衣而已。
最近幾年,我們新生的兄弟姐妹越來越少了,據說被一種叫月餅票的東西給坑害了。他們的套路是這樣的:
廠商印100元月餅票,65元賣給了經銷商,經銷商80元賣給了消費者A,A將月餅票送給B,B以40元賣給了黃牛,廠商最后以50元向黃牛收購。沒生產月餅,廠商賺了15 ,經銷商賺了15 ,A送人情 ,B賺40 ,黃牛賺10。廠家只需要生產月餅票就行了。除了月餅票和黃牛的勞動外什么都沒生產,也幾乎也沒有消耗。
尼瑪的 ,沒我們什么事了。什么都沒生產,錢賺了,事辦了,就是沒人吃,你說我們委屈不委屈。掛著我們月餅的羊頭,賣著賺錢和人情的狗肉。
很多時候,我們真的看不懂你們。明明是一種食品,你們竟然可以變為一種概念,一種紙張憑證,然后就有一大幫人蜂擁而至炒作一番。是不是有一天,你們再也不會去生產我們了,也沒人再吃我們了?你們是不是真的不愛我們了?
其實,我們只想做一個安靜的月餅而已,你餓了,我們填飽你的胃而已。
大家都關注下我的簡書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