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一次次在夢想與現實中穿梭,抓取天上飄過的星星。手持文字,大膽前行,在人生的迷霧中丟出閃耀的紙飛機;時而點著火把,在人類幽深的心靈中挖掘和采集藏在宇宙最深處的秘密。畫筆和鋼筆在手里交替,且看那天地翻覆,在風雷變幻的大千世界里,始終尋找那一片藍天白云……
獲獎榮譽:
? ? ? ? 簡書和新浪微博認證的推薦作者;
? ? ? ? 2017年6月作品入圍浙江省作家協會少年文學分會2017《少年文學新星叢書·第四輯》。
曾誠訪談:
Q:介紹一下《數字長城》這本書。
A:《數字長城》和它的主角一樣,簡單、生澀。把它放到文山文海中,就像把一個四歲的孩子扔到了大都會的街區中央,看著燈紅酒綠在周圍旋轉,感到無所適從。我是閑暇之際放下畫筆抓起的鋼筆,像關村西博士那樣營造自己的“數字長城”。數字長城是弗蘭肯斯坦另一個形象的倒影,它其實并不像結尾那樣改變了世界,而是世界改變了它。《數字長城》就是我的一部成長傳記。它記錄了我小學學習生活的點點滴滴和每一次進步的喜悅,更有天馬行空的科幻故事。集結成書,是對我文筆的一種升華,其中暴露出來的問題就像煤灰中析出的琥珀,我把它們撿起來,鑲嵌在一個指引方向的手電筒上,為我照亮更寬闊的路。
Q:入選《少年文學新星叢書·第四輯》,對你來說是個什么事件。
A:我是個“開放的內向者”,雖然表面上說著不想把文章給別人看,心里卻狂喜了很久。這本書的出版,是我小學階段所寫文字的一次匯總,也是我實力的一次證明。
Q:書馬上要出版了,是怎樣的心情。
A:如果用一個比喻來形容,就像是馬克·吐溫筆下那個得到了一百萬英鎊的流浪漢,心中狂喜,但也害怕,害怕周圍無數人的評論。我在最后整理稿件時,才發現中間各種各樣連自己都想笑的文字,于是數字長城又刮起了一場頭腦風暴。搞硬科幻的總喜歡死板地推敲,不過還好,既然這扇門都開了,我也不再推推敲敲了。
Q:夢想是什么,文學在生活中的位置。
A:我的夢想就是成為一名航空工程師。我小時候喜歡汽車,那些塑料和電子組成的物件曾無數次瘋狂地在客廳地板上飛馳。直到有一天,我在鄰居哥哥家看見了遙控直升機,我想象著那共軸雙三角翼劃過空氣的樣子,旋轉的好像不是它而是被它帶動的整個世界!自此以后,我就迷上了天空,迷上了那一抹純潔的藍……未來是多變的,多樣的,懷揣這個夢想卻也知道實現的困難。文學就像我設計的第一架“紙飛機”,讓它替我穿越人生、未來和現實交織的迷霧,把一絲光送向我的前方。
Q:平時寫作和學習有沖突嗎,怎么平衡。
A:小學階段,時間是很充裕的,寫作都是在晚上寫完作業后進行的,現在只能放到周末。靈感會突然出現,就像《球狀閃電》中的空泡,捉摸不定,卻總是會在特定的情況下激發出來。我習慣揣一支鋼筆在身邊,就像把那些稍縱即逝的星星摘下來,在手里撫弄一陣,便灌入鋼筆中,化幾行文字的彩虹。
Q:談談特別喜歡的作家或文人,他們對你寫作的影響。
A:戈爾丁的思想是深邃而深刻的,他并不是什么特別的大作家,只是一位采掘人心靈深處秘密的礦工,在別人歌頌地表的結晶時,只有他默默地循著礦脈探索。在大人們眼里,孩子們是美好的、純真的、善良的,卻沒有看見孩子的心,無法度其腹。《蠅王》打破了寫兒童的慣例,戈爾丁是不多的能看透孩子的人,孩子的心并沒有受到污染,可心智的不成熟和人類的天性卻暗暗發揮著作用。這種天性是與生俱來的,在洞穴邊火堆前一個個寒冷的夜晚中代代傳承,只有人的成長才能將之抹去。它最終把珊瑚島變成了人間地獄。《蠅王》對應著現實:青少年犯罪、校園欺凌,字里行間的凝重與諷刺,帶給了戈爾丁諾貝爾文學獎,也帶給我的作品更深層次的靈魂。
Q:介紹你喜歡的書籍,談談感受。
A:我喜歡劉慈欣的書。而我這里要介紹的是一本小說《裝臺》,作者裝了一個大臺,在這個臺上穿梭游走的,是一群在忙忙碌碌世界中討生活的小人物。裝臺人是舞臺之花身后的莖根,點綴成就其他人的每一場演出,用血汗和雙手撐起家的臺。情節一波三折,小人物的命運坎坷無常。在社會的大船上隨波逐流,每一個寶藏都能暗藏鋒刃。一個又一個轉折變換,引得我一次次驚奇。物質和精神的泥潭之中,只有樸素的裝臺隊長還有純潔的一片心靈,卻也正一點一點被剝蝕著,陷入迷茫。
Q:平時寫作有什么怪癖嗎,或者在寫作的過程中有趣的經歷。
A:怪癖嗎?總是把題目放到最后寫。也不是沒有題目瞎寫,圍繞主題的框架是打好的,我只是拿著框架的設計圖來布置內設,因為題目中心能明白,但要給這個中心裹上糖衣對我而言很棘手,有時思緒快爆棚了,就先把寫出來。我取題目一般都比較隨意,基本上都是直接拿文章寫的人或事扔上去……是的,相當奇葩的怪癖。
Q:平時還有哪些興趣愛好。怎么安排自己的課余生活。
A:興趣愛好自然是畫畫了。其實,寫作才是所謂的“還有的興趣愛好”。我尤其擅長處理陰影和黑白關系。因為我從小到大幾乎沒幾幅畫能反射別的光的。我認為畫畫和寫作是可以相互轉換的。課余時間要么發呆,要么畫畫,對著畫或者書上某一頁的某一段發呆。神經細胞飽蘸這些濃墨,在腦細胞鋪開的紙上涂抹,就這么消耗一段時光。
Q:家庭生活、教育的氛圍是怎樣的。
A:我們家仿佛是裹在芯片的概率云下的。爸爸是醫生,媽媽是會計,但家里的信息設備一直很發達。我們家的電器除了冰箱都幾乎沒有拿到外面修理過(老爸自己修)。我房間是書房改造的,還有大書柜,放了很多書和擺件。我有自己的電腦,經常就泡在那兒,以前就像古代的煉丹家一樣,知道這個怎么做那個怎么做卻不知原理,也就停留在操作界面的水平,從四年級開始才深入進去。我有好幾部作品是研究計算機運行過程中催生出來的(說直白些就是打游戲),這些在給我帶來一個歡樂的電子世界的同時,為我提供源源不斷的寫作靈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