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傳統月餅應該是怎樣的味道?
在廣州,有一位精通“廣式月餅”的美食家。她叫容吳卉棠,大家都叫她“容太”。
容太從小就和美食有著不解之緣,她出生在遍地是美食的廣州老西關。
她和很多老廣東人一樣,熱愛傳統廣式糕點,但2000年之后,她發現,傳統的廣式月餅好像慢慢變成工業化、流水線上的產物。
傳統的手工月餅,要永遠消失了嗎?
她想做一款真正的傳統手工月餅,找回小時候的味道。
▌少油少糖保持水分
為了做出傳統的味道,容太特意找來了四位“老師傅”,他們都來自月餅世家,家里三代人都是做月餅的。
不過,傳統的月餅多油、多糖,口感油膩,容太知道,完全照這個方法做出來,是不會有人吃的。
于是,她決定改良配方,減少油和糖的比例,并使餡料保留原材料的水分。
對容太來說,這是一個艱難的抉擇,這意味著要縮短月餅的保質期。
▌循古法 來之不易
為了做出最傳統的味道,容太特意在廣州番禺找了一個農場,她要用土鴨蛋來制作咸蛋黃。
土鴨以玉米、稻谷為主食,不添加任何配制飼料,全天侯放養于小溪,蛋黃大且黃、蛋白清晰、濃度高。
她還從鄉下找來一位阿姨,用最傳統的草木灰來腌制鴨蛋。
這種方法,現在應該只有60歲以上的老人才知道了,他們經常說:“草木灰腌鴨蛋,蛋黃自流油啊?!?/b>
▌全手工制作 還原最樸實的味道
懂行的人會知道,廣式月餅的獨特之處不在選材有多名貴,而在手工。
機器的力度是死的,人手卻是活的。只有人手制作的時候才是讓工具適應材料,發揮材料原本的味道。
煮豆、壓榨、磨漿、鏟沙、做餅皮、烘焙,容太堅持每一個環節都由手工來完成。
她堅持用柴火灶和鐵鍋煮豆,師傅要全程守在鐵鍋旁,根據豆子的融化程度,調節火候、攪拌,這樣煮出來的豆,才細膩粘稠...
接著,要通過壓榨、磨漿,把煮好的紅豆里的水分逼出來。
這是最關鍵性一步,太少水,月餅會干硬難入口,太多水,就會影響到下一步,鏟不出豆沙。
為了找到豆沙最合適的濕度,容太和幾位師傅嘗試了不下50次,才找到最合適的比例。
排完水后,要用鏟子不斷翻鏟豆沙,這道工序起碼要花好幾個小時。
容太說,人手鏟雖然辛苦,但這是機器無法替代的。
因為機器的力度太大,豆子會被打成粗的顆粒,纖維都破壞了。經人手翻鏟的豆沙,才能保持豆的香味。
最后,就要做外面的餅皮了。廣式月餅的餅皮特別有講究,一定要薄。
這一步十分考驗手的力度,容太說,她敢保證,他們做出來的月餅皮是全中國最薄的。
接著,給每個月餅團印模,要保證花紋清晰,無收縮、塌陷和露餡。
然后,脫模,給月餅表皮涂上蛋液,再烘制成棕黃或棕紅色...
這時,它距離成為一塊好月餅,還差最后一步,再晾個1-2天,安然度過了“回油期”,才算是大功告成。
我想,容太是很為自己的月餅驕傲的,因為她把自己的月餅命名為:容月。
▌細膩纏綿,豆香四溢
容月上市后,經過顧客的口口相傳,喜歡的人越來越多,不知不覺,成為了廣州城中小有名氣的月餅。
最令大家驚艷的就是那一口細膩纏綿的蛋黃豆沙餡。
豆沙的口感清甜細膩,毫不結塊。
容太說,一定要用手掰開吃,你能清楚地看到豆沙的每一絲纖維,滿口都是豆的香氣……
而咸蛋黃的口感綿沙又有咸香味,與豆沙清新的甜度中和,剛好互補。這些都是工業月餅所不能媲美的。
外包裝上,容太選擇了一個軍綠色的帆布袋(有點像小時候的書包),找人用紅線繡上“容月”兩個字。
外包裝采用圓筒的鐵皮罐子,在蓋子上貼一張紅紙,用毛筆端端正正地寫上“容月”二字,就像是老廣東人嫁女時候派送的喜餅……
不得不說,現在很多人買月餅都是為了送禮,但容月,卻是一塊“真正好吃的月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