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本來是在看書準備考試,偶然掃了一眼朋友圈看到一個朋友的感慨:現在超級后悔大學為什么不學計算機專業。原因是她現在就職于一個大型網絡集團旗下最熱門的游戲“XXXX”的客服部。
? ? ? 先從我大學專業說起吧。高考志愿的時候我每個學校的第一志愿都是英語,當時我填報自愿沒有過多的考慮:就是我得英語是我的強項。但是,陰差陽錯地被調劑到了金融保險專業。記得當時剛進學校的時候,我極其不愿意,甚至不顧路上差異的眼光在校園的道路上一邊淚眼婆娑,一遍給父母打電話:我不想在這個學校學習現在的專業。那種心不甘情不愿的情緒很快就被大學生活的新鮮感所淡化稀釋,慢慢地就適應了現在的生活,找到了生活新的動力和目標。
大學的專業對找工作重要嗎?當然重要,但是個人的綜合能力(包括學習能力和處理人際關系的能力)更重要。從一個實習生到試用再到現在的正式員工,可以自己帶著實習生出小項目,對此我深有感觸。上周我手里有個實習生正好離職。西南政法大學會計專業的學生,95年的,雖然有些貪玩,但是做事麻利,善于思考,領悟能力很強。舉個簡單事情,上周在審計一家物業單位的時候,因為對方有接近兩千人,我們需要把兩千人的工資明細表做成一張我們底稿固定模式的統計表格。我嘗試我通用的VLOOK函數的傳統辦法,但是不知是何原因,合計數總會出現錯誤。折騰了半天我都打算放棄了,繼續進行了其他審計程序。暫時沒有給她分配任務,于是她就在那里自己一個人不斷嘗試,每出現一個錯誤就百度原因,然后改進,再嘗試。就是這樣不斷試錯之后,最終找出了我們出錯的原因。她不是計算專業的,但是遇到問題的時候不是抱怨自己為什么不是計算機專業的呢,而是開動自己的大腦,利用現在無限的觸手可及的資源解決問題。這就是我喜歡她的原因。
? ? ? 生活中我們每天都都會遇見新的問題,新的挑戰,不斷學習對于現代社會的人來說必不可缺的能力,遇見問題,就去解決問題。這是一種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也是一種積極的慣性思考模式。記得剛來所里的時候,帶我的老師在總是說:我們這個行業,每天都會接觸新的東西,不會就去學習。是呀,不會意味著進步的機會。于是我從校園里踏入社會這個大課堂。
? ? ? 從實習開始到現在,我從一個正真的職場菜鳥成長為現在的職場高級菜鳥。學會了用打印機,簡單的excel操作,怎樣和客戶有效溝通,審計業務的主要流程,底稿,報告、、、還是發現需要學習的東西太多,真的學無止境,知道越多,不知道的就越多。現在的我也會忍不住對新來的實習生說:不會就學嘛。然后一點一滴地教他們做每一件事。自己遇到問題的時候,如果時間緊急就會求救經驗豐富的老師或專業人士。如果時間不緊急,我更愿意一個人慢慢去搞清楚來龍去脈,以便再下一次遇到類似的問題時可以有效解決。有句老話不是說:活到老,學到到。無論何時開始,只要你愿意學習,都不會晚。雖然有的東西學習起來需要一定天賦,但如果沒有嘗試你永遠都不知道自己的極限在哪里。或者說,這是一次對自己新的認識,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你就可以依此揚長避短,表現出自己優異的一面,何嘗不是嘗試后的另一種收獲呢。
喬布斯曾在斯坦福大學的畢業典禮演講中說過:你不可能充滿預見地將生命的點滴串聯起來;只有在你回頭看的時候,你才會發現這些點點滴滴之間的聯系。所以,你要堅信,你現在所經歷的將在你未來的生命中串聯起來。所以不要著急,你所學習的、經歷的都如鑿子般無形中在慢慢雕刻著你,或許還未成形,需要我們更多的耐心和刻苦的打磨。
加油,二十幾歲的年紀里就該不斷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