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也篇第六」7?
【原文】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余,則日月至焉而已矣。”
【譯文】
孔子說:“顏回可以長時間保持仁的境界,余者就只能間或達(dá)到仁的境界了。”
【注釋】
“回”,即孔子弟子顏回。
“三月”,泛指較長的時間,而非確指三個月。
“違”,離開、背離。“其心不違仁”,即居心于仁,保持仁的境界。
“日月”,與“三月”相對而言,指偶爾、間或、較短的時間。
“至”,達(dá)到。“焉”,于此。“至焉”,達(dá)到仁的境界。?
【評析】
顏回是孔子的得意門生,不但天資聰穎,聞一知十,而且好學(xué)樂道,是極為難得的上佳“道器”。
孟子曰:“心之官則思。”也就是說,“心”即“意識”。而根據(jù)意識的自覺程度的不同,其又可以分為“潛意識”和“顯意識”。
“潛意識”又稱“下意識”或“無意識”,是一種沒有被主體明確意識到的意識,是一種主體自身不知不覺的內(nèi)心的意識活動。它經(jīng)常而大量地表現(xiàn)為本能的欲望和沖動,具有非自覺性、非控制性、非語言性、隨意性和零散性等特點(diǎn)。
“顯意識”則是人們自覺地意識到并受到有目的控制的意識,它表現(xiàn)為人們定向的心理、自覺的反映、能動的認(rèn)識、主動的思慮、有目的思維以及反思性的觀念活動。
顯意識因?yàn)槭亲杂X意識,因此,對于具有自覺力的修身者而言,在顯意識層面達(dá)到“不違仁”的境界相對容易。但是,由于潛意識可直接作用于人的思想、行為,因此,在潛意識層面達(dá)到“不違仁”的境界是極為困難的。
顏回能做到“其心三月不違仁”,也就是不論在顯意識層面還是潛意識層面都能居仁安仁,其困難可想而知。因此,孔門三千弟子、七十二賢人中,唯有顏回能長久地居仁安仁,“其余則日月至焉而已矣”。至于孔子“隨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境界,那是自在而仁,就更是難上加難了。
凡夫之心居于欲,圣賢之心居于仁。凡圣殊途,唯居心相異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