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showhand,“我是一切的根源”這句話最早我是在上大學的時候聽過的,當時聽了有一種小感動的感覺。不過小感動只是是一種情緒的表達,就像看到 “人生若只如初見”這樣子的話也會覺得小感動一樣。感動之余,對于我的生活并沒有起到什么作用,該干啥還是干啥。
不過知道這句話在我的心里埋下了一顆種子,什么種子呢,那就是思考自己的種子。
思考自己這件事情從我們出生開始就已經開始了,心理學上面把人從0-3歲分為三個時期,分別是口欲期,肛欲期,和俄狄浦斯期。
口欲期是0-6個月,這個時期的嬰兒覺得自己就是神,整個世界都是圍繞著自己轉的,只要自己一動念,這個世界就會馬上就會滿足自己的意愿。如果稍微不如愿就會歇斯底里的哭給你看,所以0-6個月的時候,是很傷腦筋的,因為這位爺確實很難伺候。
肛欲期是6個月到1歲,這個時期,嬰兒開始有界限感,會有你們,我們這樣子的概念,他會覺得我和周圍的人,和周圍的世界是不一樣的。雖然已經有了這種界限意識,但是還是以自我為中心,如果稍微不順心,還是會哭給你看。
俄狄浦斯期是1歲到3歲,這個時期,嬰兒不但意識到界限,而且還知道什么是你的,我的。知道了你的,我的,雖然你的我想要,但是知道是你的,所以就產生了競爭的意識。比如這個時期,嬰兒會知道,這個是我家的電視,這個是我坐的小板凳,這個是我吃飯的碗,這個是我睡覺的床......等等。
心理學上面說,人的心智就只有這三個時期,以后的一生都是對這個三個時期的輪回。
什么意思呢?就是人到10歲,20歲,30歲.......一直到老,都是對這個三個時期的輪回。比如有些人長大了,但是心智還是停留在口欲期,什么叫心智停留在口欲期呢?就是覺得自己是神,整個世界都要圍繞著自己的意念轉,如果整個世界不圍繞著自己的意念轉,他就會像嬰兒一樣歇斯底里的表現出來。
比如有些人,別人在街上看了他一眼,他就會沖過去揍別人,這種現象的心理學解釋就是他的心智還停留在0-6個月的嬰兒大小的心智。就是所謂口欲期,就是覺得我是神。
當然心智所處的階段,越往后越成熟,最成熟的心智時期是俄狄浦斯期,是能夠正常的與別人產生界限意識,能夠正常處理競爭關系。
對這套思考方式的解釋,對我是有啟發意義的,但是我覺得這套思考方式有一個特點,他研究的都是我們和這個世界的關系,那就是我們與這個世界交互的時候,我們內心所處的樣子。
但是我覺得我們思考自己還有另外一個方向,那就是我們與自己關系,與自己內心的關系。當我們向我們的內心探索的時候,我們能夠看到什么?我們從我們內心出發,再與這個世界相互的時候會是一副怎么樣的情景呢?
首先講一個故事,北宋時期的大文豪蘇軾,他有一個朋友叫法印,他們兩是非常好的朋友,但是文采都很好,所以經常詩文唱和,當然也有插科打諢。
有一次蘇軾和法印一起打坐。
蘇軾突然問:“法印,你覺得我打坐樣子像什么?”
法印說:“你打坐的樣子像一尊菩薩”,蘇軾洋洋得意。
然后法印問蘇軾:“你覺得我打坐的樣子像什么?”
蘇軾回答說:“你打坐的樣子像一坨馬糞”。蘇軾覺得自己贏了,更加洋洋得意。
第二天蘇軾把這件事情和蘇小妹說了,還得意洋洋的和蘇小妹說,有種得瑟的感覺。
蘇小妹提醒他說:“哥,是你輸了,看到什么,心里裝著的就是什么?”
蘇軾頓時醒悟,有種一年懵逼的感覺。
是的,你看到的是馬糞,你心里裝著的就是馬糞,你看到的是菩薩,心里裝著的就是菩薩。
我心里種下了“我是一切的根源”的種子,在之后的求知中,我遇到對“我”的闡述和思考的書,我就開始涉獵,比如克里希那穆提的各種著作。甚至后來我還特意去看《多心經》,《金剛經》這些佛學典籍。當然后神奇的《人性的弱點》這樣子的書。后來我還看一個本倉央嘉措的叫《我是一切的根源》,里面講的全是如何跟自己死磕,讓自己成為得道的人。
做了這些求知,拓寬了我自己的視野,但是對我自己卻沒有什么實實在在的提升,我還是那個我,當我透向我去看這個世界的時候,還是一片迷霧,我必須拿著別人的觀點去評點這個世界,我必須借助這個別人的眼光去體察這個世界。我也必須拿著別人的觀點評點自己,我也必須借助別人的眼光體察自己。
但是在越來越往后的求知過程中我發現,所謂的我是一切的根源并不是以我為中心與這個世界相互,也不是以別人為中心,提升自己的道德優越感。
所謂的“我是一切的根源”,就是我們內心種下的一顆種子,我們不停的向自己的內心探索,然后從探索到的最深處出發,與這個世界相處。是一個動態的平衡,我們一邊與世界相處,一邊探索自己的內心。
但是這個動態平衡有一個起點,那就是從什么時候開始,我們從我們自己的內心出發,與世界相處。什么時候開始,我們從自己的內心出發,就是種下了這顆種子。
之后我們向自己的內心探索的時候,是向我們內心扎根。我們與世界相處的時候,就是發芽,成長,最后枝繁葉茂。
我們能夠成長是因為我們向自己的內心扎根,而不是因為希望別人看我們枝繁葉茂。
我們不再會因為被人給我們一朵小紅花,而奮發圖強,也不再會因為批評或者是貶低幾句就失意而迷失自己。
當我們種下了一顆'我是一切的根源“的種子的時候,我們一邊向內心扎根,一邊向世界生長,有助于我們扎根和生長的我們就吸引過來,不有利于我們扎根和生長的就避開他,如此而已。
有人說一個人一生出生兩次,第一次是出生,第二次是結婚。
我覺得也可以說一個人一生出生兩次,一次是出生,我們與世界相處;另外一次是種下”我是一切根源“的種子,我們開始一次次從自己的內心出發。
歡迎你留言交流。
最后,如果你是0-3歲時期的孩子媽媽,我要特別提醒,我講的0-3歲時期的這些東西是一些心理學上面的思考。如果要處理與這個時期的小孩相處的問題,我建議你認真的去學習相關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