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實現有效社交》作者凱倫.伯格
我和老公就像兩條平行線,他雷厲風行,我穩穩當當;他負責繳費還款,我負責消費刷卡;他負責炒菜,我負責洗菜;他體格健碩,我看上去像營養不良;他喜歡吃各種零食,喝各種飲料,甜品和油炸食品對他有著無法抗拒的魔力,我喜歡吃燉肉、燉菜,忌食甜食、油炸食品,不愛喝飲料;他喜歡吃完飯躺著看手機,我喜歡收拾收拾衛生來促進腸胃蠕動;他喜歡熬夜睡懶覺,我喜歡早睡早起;他喜歡追劇,時刻留意當下熱點新聞,我喜歡看書,很少關注熱點新聞;他幾乎與所有人都能找到共同語言,我卻經常不知與人聊什么;他從不怕事,我希望千萬別出事;他邏輯清晰,我經常斷片;他說我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我說那是因為我的世界里有你。
我和他從來不缺少共同語言,因為絕大多數情況下都是他在講,我在聽,眼神交流即可達到溝通的效果。但是我和不熟識的人卻很少能找到共同語言,我不講別人也不知道怎么和我講。可是如果我開講了,別人就別想找到講話的機會,因為那是我在講課。我發現我特別適合當眾演講,因為我覺得講課是對我持久輸入的一次宇宙爆發式的釋放。我渴望與人分享自己的知識和心得體會。無論大人小孩聽我的課都會被我的激情四射的人格魅力所折服,我特別喜歡站在講臺上的手舞足蹈的感覺,典型的人來瘋,人越多,我就越有激情,可是如果單獨面對某個人的時候,我卻習慣傾聽,我已習慣了耳邊有個話匣子。
經與老公的有效社交進行比對,我對我的奇葩社交進行了認真地思考分析,我發現我的有效社交是建立在充分準備的基礎上。多數情況下,與同事朋友閑聊的內容無非是一些日常工作、生活、熱門電視劇、熱點新聞、購物等相關的話題,而這些東西恰恰不是我所擅長的話題。就工作而言,我沒有吸引人眼球的真知灼見,也不便于對他人的行事風格評頭論足,所以工作之外,不愿聊及與工作相關的話題。生活上,我知道的生活小百科,大家都能查得到,家家有本難念的經,苦樂自知,我不與人講,別人也無需講給我聽,如果是好朋友,她快樂的時候我會默默的祝福,她悲傷的時候,我會做一個忠實的聽眾,適當的時候給個擁抱,如果需要,我會竭盡全力施以援手。
而講課不同,我講得都是我擅長的內容且做過充分的精心準備。我的學生是誰,我講的主題或重難點是什么,怎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想達到什么樣的授課效果,我會運用什么樣的輔助材料和教具,每一個細節,我都成竹在胸。課上為使我想表達的內容更好地被學生理解,我會情不自禁地輔以肢體語言,這往往會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這也是為什么學生們喜歡聽我課的原因,不枯燥、聽得懂、愿意聽。有時我覺得我的天賦就是做一名英語老師。
知己知彼,才能百戰百勝。我對每一個學生的檔案了如指掌:姓名年級等自然情況、性格愛好等心理特征、優勢劣勢等。有些孩子喜歡表現,那就要充分發揮它的主觀能動性,越當眾鼓勵他就學地學來勁;有些孩子沉默不語,自尊心強,如果當眾提問可能會讓她放棄學習的欲望,適合私下溝通并給予鼓勵,做一個知心大姐;有的孩子人來瘋,淘氣到上房揭瓦,必須給一個巴掌再給一顆棗,讓他明白批評他全是為了他好。
真誠是有效溝通的前提,彼此敞開心扉才能互動式溝通,哪怕是一個眼神的交流也能給予對方我明白、我在聽、我懂得信息。課上,我講得越投入,學生們就聽得越認真,互動的效果就越好。有效溝通是彼此全情投入的過程,彼此真誠,才能引起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