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邁爾斯心理學》第16章讀書筆記
總是會聽到很多人說自己有強迫癥、恐懼癥等,各種各樣看似無關痛癢又讓自己有點小獨特的病癥,但他們又有多少了解這些心理障礙呢。
正如文中所說:在定義障礙時,適應困難是一個關鍵要素,這種行為必須讓人感到痛苦,無能為力,或是增加了面臨痛苦或死亡的危險。
強迫癥不是愛整潔,不是擔心門沒有鎖,而是你已經呆在了一個很整潔的環境里依然坐立不安,是明明已經檢查了還一遍一遍地去看門是否鎖好。
多動癥不是小孩活潑貪玩,而是一種注意缺失,這樣的孩子雖然智力沒有障礙但是卻不能集中注意力,并不是調皮不愛學習而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人們對心理障礙有著太多的誤解,總是以為患者都是變態殺人狂,或者是都是天才智商超群,再或者就是容易自殘或傷及他人,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人們比較熟悉的“焦慮”情緒和“焦慮障礙”不同,一般的焦慮是比如在演講前緊張,是正常的表現,而焦慮障礙是以苦惱、持久的焦慮或以不當的行為緩解焦慮為特征,包含了廣泛性焦慮障礙、驚恐、恐怖癥和強迫障礙等。像其他的心理障礙一樣,這些病癥的發病率和年齡、性別甚至生活習慣有關,而產生的原因則有后天的因素和先天的因素。廣泛性焦慮障礙是不明緣由的不安和緊張,驚恐障礙則是突然發作的短促的焦慮,恐怖癥是對特定事物或環境的害怕,強迫則是一個想法不停地出現在腦海中,讓你不停地重復某個行為。
抑郁,離我們并不遙遠,有很多明星都受抑郁癥的困擾。但是有很多人總是認為抑郁就是悲觀低落,抑郁造成的傷害都是因為內心的不夠強大,其實并不是。重度抑郁障礙的抑郁信號會持續兩個星期及以上,在這段時間里,覺得任何人和事情都沒有意義,什么都不能讓你感到愉悅和興趣。而在重度抑郁恢復的時候,又可能會到達另一個極端:躁狂癥。躁狂和抑郁正好相反,亢奮,話癆,盲目的樂觀。
很多影視作品里都可以看到關于分離障礙的例子。其中的分離性身份障礙就是常說的多重人格,一個人有著多種不同的身份交替控制行為。經常會與之混淆的是精神分裂,精神分裂是指與現實分離,思維混亂,知覺扭曲,主要分為存在不恰當行為和缺乏恰當行為兩類,而他們與其他人相比,更容易出現暴力犯罪。
在提及一些殺人犯時我們會聽到“反社會人格”這種詞匯,有些殺手盡管有著反社會行為但卻并不符合反社會型人格障礙,只要他們還會擔心父母親人的安危。反社會型人格障礙屬于人格障礙的一種,人格障礙可能會表現為焦慮可能會表現出怪癖,可能會有戲劇性行為或沖動行為,當然反社會型是對社會危害最大的。這樣的人,沒有任何顧慮和害怕,也不會為自己犯下的錯感到愧疚。
提到這里,我們應該思考關于心理障礙的倫理問題。有心理障礙的人犯罪應該被送到精神病醫院還是監獄?一個經過深思熟慮或是生不如死的人要自殺我們應該怎么做?沒有傷害他人的精神病患者也一定要接受治療嗎?
精神病患者并不是都有暴力傾向,他們中只有10%不到的人具有危險性。總是有這樣的報道,精神病患者殺了人或是造成了傷害被免除了法律責任。一直以來都有很多人打抱不平。但事實上,在診斷的時候并不是裝瘋賣傻就可以糊弄過去的,一方面,精神病還有很多生理的指標這是不能偽裝的,另一方面,精神病院的生活也充滿了痛苦和約束,只不過是另一個“監獄”罷了。即使有漏洞,問題也應該從執行者去找,而不是對精神病人產生更多的歧視和偏見。
精神病患者也并不都是天才,只是那一小部分的孩子被媒體作為素材,雖然有些病可能不會那么糟糕甚至還有些小優點,比如說躁狂癥可能會帶來更多的創造力,但是更多的是只有自己世界的自閉癥和求生不能求死不得的抑郁癥。對于那些痛苦不堪的抑郁癥患者,因為這些知識的沒有普及,被人們覺得“這點小事還要死要活的”“不就有點情緒低落嗎,過些日子就好了”甚至死了還被認為是懦弱。當那種抑郁已經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情緒的時候,生命所有的希望都被奪去,沒有體會過的人都沒有辦法去想象吧。
看過一部《接管瘋人院》的劇,里面有一個很有趣的場景,一位老太太一直在說著奇怪的語言還總愛手舞足蹈,就被囚在了瘋人院里。一個得了躁狂癥的快樂的小伙子無意中發現,她說的語言只不過是一種很偏遠地方的語言,而她并沒有什么精神的問題。我覺得,這也就是他們吧,只不過在用自己聽得懂的語言交流,我們這些平常人,沒有什么可以感到優越的,也沒有什么可以憤憤不平的。
即使不能理解,也善待他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