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為什么要孩子多閱讀
文|趙知韞
《中國詩詞大會》、《見字如面》、《朗讀者》等滿含熱淚、文化苦旅的綜藝節目,一夕之間,火遍朋友圈,紅遍大江南北,好評如潮。而我們至今只看過一期《中國詩詞大會》,我只看過個別片段,其他的還沒看過。偶有一次周日晚上無事,我說要不看看《朗讀者》吧,女兒沒看一會兒就說不看了,然后我們自己看書。
實事求是地說,這些文化類節目總比一些無下限的綜藝娛樂類節目好多了,起碼是經典的文學作品、用情地感受,感動者眾理所當然。
我之所以不愛,是因為這些節目讓我想起朱軍的《藝術人生》、倪萍的主持風格、于丹等的心靈雞湯,自我陶醉和膚淺煽情,自我催眠和掉眼淚,更多的利用了人們的共情和對文字的敏感度(這個在以后育兒篇中會說),而我不喜歡喝雞湯,我喜歡吃肉、吃肉。
話題有些扯遠了,具體閱讀什么、怎么帶孩子閱讀,以后育兒篇會專門來談,這次只聊我為什么要培養孩子閱讀,讀好書。
培養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提升氣質
這條大家應該都比較認可,不再贅述。
讓孩子了解這個世界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斑@是以前很火的一句話,而對于大多數人來說,有錢有閑的時候帶孩子出去走走沒問題,那沒錢沒閑的時候怎么辦呢?閱讀??!沒閑的時候在家讀書,”書中自有千鐘粟,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車馬多如簇“,閱讀讓你徜徉在書海去了解這個世界,旅行又讓你的閱讀能有更深體驗,理論聯系實際,相得益彰。
世界很小,SNS理論說,任何兩個人之間相隔的人際關系不超過6個人。
世界很大,連牛頓這樣的巨匠也說:我不知道世人怎樣看我,但我自己以為我不過像一個在海邊玩耍的孩子,不時為發現比尋常更為美麗的一塊卵石或一片貝殼而沾沾自喜,至于展現在我面前的浩瀚的真理海洋,卻全然沒有發現。
讓家人真正團聚
現在”低頭族“越來越多,不管大人還是小孩,花在電腦、手機上的時間越來越多,很多家庭成員間的關系甚至不如跟手機親近,家人之間的溝通越來越少。有幅圖片——逢年過節家人團聚,面對面微信聊得很熱鬧——給我印象深刻。離開電腦、放下手機,捧起各自的書,跟家人共度一段有質量的時光,互相聊聊各自感悟,說說心得體會,這是一個制造故事和回憶的好機會。
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
平時的日子里,我們總是在說啊說,很少能安靜下來,聽聽自己的心聲,閱讀可以讓自己靜下來,隨著閱讀的增多,思考的深入,靜心可以一朝頓悟,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究竟什么是我們真正需要的,就像前幾天北大清華畢業生買不起學區房的熱門話題,我們不會人云亦云,不會焦慮糾結,而是內心平和和幸福,因為我們了解自己。
培養孩子的探索精神
小朋友們都是好奇的,他們有自己的感知力。讓孩子愛上閱讀,進行有效閱讀,掌握閱讀方法,善于思考,孩子會對閱讀中的問題去探究。當女兒讀到恐龍化石有很多都是小朋友發現的時候,她會問她能不能發現,會去想去查怎么發現,在哪兒可以發現;當女兒讀到巴巴爸爸一家的神奇時,她會好奇巴巴爸爸的種族和存在性,進而區別童話和科學;當女兒讀大禹治水的時候,她會好奇什么是洪水,為什么會有洪水,為什么諾亞方舟和大禹治水都有洪水,進而理解相關地理、歷史發展;……
如果沒有閱讀,看到水只能想到和泥巴和游泳吧。
培養孩子的同情心
女兒看過《賣火柴的小女孩》、《灰姑娘》等童話,還有一些記錄過去艱苦歲月、當今留守兒童、貧困山區的文字,她會為他們哭泣、擔憂。讓孩子多了解這個世界真實的面貌,不僅有美好,也有不幸,多少也會給他們幼小的心靈產生大大的影響。
閱讀是延伸學習的好機會
牛頓有句名言:如果說我所看的比笛卡爾更遠一點,那是因為站在巨人肩上的緣故。
當你不知道文章背后的故事時,你可以去閱讀,思考,去親自體驗;當你不知道怎么做課題研究時,你可以去閱讀,思考,去親自體驗;……閱讀不僅僅停留在閱讀,讓閱讀的觸角盡可能延伸,加入更多的變量和元素,讓人生和思想有更多可能。
當閱讀積累到一定數量,思考深入到一定程度,就會迎來智慧和個人發展革命似的爆發,對于愛偷懶的媽媽來說,還有什么比閱讀更容易的呢?